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1
一、教科書說明:
能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離開了能量,我們就不能生存,能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課在前期分類探究的基礎上,將小學階段涉及的能量表現形式及轉化進行了匯總、整合,通過對生活中能量表現形式的歸類和能量轉化的實例與小實驗,讓學生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親身體驗能量的轉化過程,意識到能量無處不在,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從而使學生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看待世界。
活動準備:
教科書以文字的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主題: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它們是怎樣轉化的?提示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能量及能量轉化的資料及事例,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背景圖從三個層面上展示了能量無處不在:天上,客機、航天飛機、人造衛星離不開能量;地上,輪船、火車、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站離不開能量;地下,煤、石油、天然氣、地熱資源都蘊藏著能量。這幅背景圖意在提示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搜集、了解能量的相關信息,為課堂探究活動提供充足的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文字提示了本課實驗需要準備的材料:鐵絲、癟了的乒乓球、梳子、碎紙屑等,用來做幾個有趣的能量轉化小實驗,意在提示學生在課前創造性的準備做能量轉化小實驗用的材料。
活動過程:
☆活動一:生活中的能量。
包括三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現了一幅城市夜景圖,蘊含著生活中處處需要能量。在背景圖之上,教科書還展現了一幅學生交流情景圖。卡通語言“噪音也是一種能量”提示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能量的資料。設計這樣的情景圖,意在為學生的討論交流提供時間和空間,說出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獲得的信息,提高活動的時效性,以利于學生主動性、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我還知道……”目的是尊重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表現出的個體差異,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點,介紹出更多的關于能量存在的生活經驗、信息資料。
二是教科書以圖示的方式展示了能量常見的表現形式:機械能、電磁能、聲能、化學能、熱能、光能、電能。教科書以小企鵝腹部文字“其他”的形式提示學生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能量表現形式外,自然界中還有其他的能量表現形式。教科書的之所以這樣展示,目的是提示學生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工作時需要的能量進行歸類,將具體的描述變成抽象地概括,進一步升華學生對能量的認識。
三是教科書以正文形式陳述了能量是一切活動的源泉。教科書以形象的語言,排比的句式,說明了能量與人、地球生物、地球環境乃至宇宙萬物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樹立能量是宇宙之源的觀點。文字最后一句“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并以不同的方式儲存、轉化”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下一活動研究能量的轉化做好鋪墊。
☆活動二: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學生討論情景圖。卡通語言“燈泡將電能轉化成光能”提示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明生活中與電能有關的能量轉化的實例,并嘗試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例如:電燈將電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電熱器將電能轉化成熱能,電磁鐵將電能轉化成電磁能,電話將電能轉化成電磁能和聲能,電動機將電能轉化成電磁能和機械能,電池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等等。卡通語言“汽車……”提示學生將討論的焦點轉向電能以外的其他能量間的轉化,如汽車的發動機將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和熱能,太陽能熱水器將太陽能轉化成熱能等等。卡通語言“我還知道……”提示學生把自己想到的、搜集到的有關能量轉化的例子盡數列舉出來。這一活動指向為學生充分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寬松的、自由的空間。學生在說一說、辯一辯的過程中,對能量間的轉化逐步形成科學的、系統的認識。
二是教科書提出了“我們動手做幾個能量轉化的小實驗”的指向,展示了三個能量轉化的小實驗:第一個實驗是用手彎折鐵條,這是機械能轉化成熱能的小實驗;第二個實驗是用熱水燙癟了的乒乓球,這是熱能轉化成機械能的小實驗;第三個實驗是用梳子梳頭,這是機械能轉化成電能的小實驗。通過引導學生做以上幾個小實驗,使學生起身體驗到能量就在身邊,能量無處不在,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卡通語言“我還能做一個小實驗……”意在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教科書上展示的幾個小實驗,要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豐富的想象,聯想生活體驗,自己動手設計能量轉化的小實驗,從而加深對能量轉化的認識。
自由活動:
在對能量的存在及轉化進行較深入的探究之后,教科書提出了“試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將電視的聲和像與太陽能聯系起來”的自由活動指向,意在引導學生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將看上去沒有任何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如電視的聲能與光能由電磁能(無線或有線信號)轉化而來,電磁能由電能轉化而來,電能由風能、水能、熱(火)能、太陽能轉化而來,而風能、水能、熱能最終都來自于太陽能,因此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就可以將上面提到的電視的聲與像與太陽能聯系起來。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太陽是地球萬物主要的能量來源。
拓展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拓展活動的指向:留心觀察生活中物體能量轉化的實例,試著描述能量轉化的過程及形式。目的在于將探究活動延伸到課下,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能量轉化的例子,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實驗器材作能量轉化的簡單小實驗;會查閱書刊或其他信息源獲取能量及轉化的資料和信息;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能量轉化現象作合理的解釋。
2、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三、教學建議
活動準備:
本課在單元準備中涉及的材料只是課堂探究活動所需材料的一部分,教師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辦法,提前準備設計能量轉化小實驗需要的各種材料,力求做到材料的多樣化、顯性化。如還可以準備風輪、馬達、導線、小燈座、小燈泡、橡皮筋、彈簧等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都可以帶到課堂上來。另外,要讓學生課前觀察生活中的能量存在形式及能量轉化現象,為課堂交流活動提供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條件的,教師可以事先準備與能量相關的音像資料。
活動過程:
可以讓學生觀察教科書上的情景圖,分析能量的轉化過程,從而導入新課。
也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宇宙、太空、地球、地表、地下不同層面物體需要能量、釋放能量的音像。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從而導入新課。
☆活動一:
可以采取小組交流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有關能量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將小組同學搜集的資料進行匯總。然后結合課前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將生活中的能量進行歸類。歸類的標準完全由學生自己確定,也可以參照教科書提供的能量表現形式的資料進行歸類。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形成對生活中能量的整體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恰當的加以引導和評價,使交流活動有序進行。
還可以采取演講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采用演講解說的形式應注意引導學生盡量避免重復資料的解說,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對生活中能量的認識。
☆活動二:
本活動可以按照教科書的呈現順序進行教學,先討論、交流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再動手做能量轉化的小實驗,即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我們知道,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請你說一說,電燈發光時,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什么能?”引導學生以燈泡這個點為典型示范,學會規范地描述能量轉化的過程:燈泡發光時,它把電能轉化成了光能和熱能(燈泡工作時,它把電能轉化成了使燈泡發光的光能和使燈泡發熱的熱能)然后教師再出示一部分物品,如電熱器、電風扇、電熨斗、電須刀等等,讓學生在小組內將這些物品工作時能量轉化的過程描述出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時能量轉化的過程。這樣,通過典型引路——練習應用——自由描述這個漸進的過程,學生不僅認識了生活中各種物品工作時能量的轉化過程,開闊了視野,還學會了正確描述能量的轉化過程。
這一環節也可以完全放開,讓學生自由交流,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描述能量轉化的過程,要特別強調能量的轉化是在物體工作時發生的,物體不工作,就沒有能量的轉化。
在進行這一環節時,建議讓學生把能量轉化的過程用圖示的方式畫下來,或用文字與肩頭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出來。如
電
燈泡(或圖)
光能
熱能
第二步:動手實驗,體驗能量轉化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先按照教科書提示的三個實驗展開活動,親身體驗能量的轉化,并嘗試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然后再讓學生自行設計能量轉化的實驗,展示實驗過程,解釋能量轉化。本環節是本課活動的核心環節,也是“出彩”的環節,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分工、自主制定計劃、自主實驗探究、自主選擇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學生可以用小學階段做過去的實驗,也可以參考課外讀物上的小實驗,還可以自己設計小實驗,只要能展示、體現出能量的轉化即可。
教學時,可以不受教科書的局限,將上述兩環節置換,先做能量轉化的小實驗,然后再讓學生從討論、交流小實驗中能量轉化的過程擴展到生活中的能量轉化現象,并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從而體現“用教科書教”的思想。
自由活動:
本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解釋生活中較復雜的能量轉化的實例,從中意識到太陽能對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因此,在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將電視的聲和像與太陽能聯系起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兩條途徑:一是從電視的聲(聲能)和像(光能)到電磁波(電磁能),再到電(電能),再到風力發電(風能)、水力發電(水能)、火力發電(熱能)、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等,最終歸結到太陽能。二是從電視的聲(聲能)和像(光能)到電(電能),再到風力發電(風能)、水力發電(水能)、火力發電(熱能)、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等,最終歸結到太陽能。這一過程對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
除了教科書提供的自由活動方案外,教師也可以自己設計自由活動內容,如“汽車動力(機械能)與太陽能有什么關系”、“人與太陽能有什么關系”、“地球生物與太陽能有什么關系?”等等。
拓展活動:
關于拓展活動的內容,可以按照教科書提示的內容展開活動,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自行設計拓展活動項目,還可以為整個單元設置課后拓展內容,為學生日后進一步的深入探究能量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用電器是一種能量轉化器,可以把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知道電能能向其他能量的轉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也可以互相轉化。
科學探究
1.了解電能可以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2.能設計并運用簡單的實驗來研究能量的互相轉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交流,并學會在交流中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2.體會到能量轉換和我們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培養學生關心新事物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電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并進一步了解多種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
2、難點:應用能量轉化的觀點描述生活中的變化事例。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能量轉化的圖片資料。電磁鐵、大頭針、鐵絲、繩子等。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師:生活中我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風能、機械能、電能、熱能等。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自制的小玩具。(出示簡易電磁鐵)除了電磁鐵,老師還帶來了大頭針。(搖裝有大頭針的盒子)誰愿意和老師一起演示電磁鐵吸大頭針?
師生共同演示操作電磁鐵吸大頭針。
師:是什么讓這枚鐵釘具備了神奇的吸大頭針的能力呢?
生:電能。
師:板書(電能)電能讓這枚小小的鐵釘具備了吸鐵的能力,也就是具備了磁能。(板書:磁能)像這樣能量由一種形式轉換成其他形式,是能量的一個重要特征——能量的轉換(板書)。
【評:思維從問題開始,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上課伊始,教師運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揭示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并產生了懸念,渴求新知識的獲得。但實驗時,利用實物投影可讓學生看得更清楚一些。】
(二)探討電能為我們做什么
師:在生活中,你們用得最多、接觸得最廣的能量是什么?
生(齊答):電。
師:請說說你家里有哪些用電器?它們把電能變成了什么?
生1:電風扇,電風扇把電能變成了動能、風能。
生2:電磁爐,它把電能轉化成了熱能。
生3:電燈,它把電能變成了光能。
【評:以學生熟悉的家用電器引出電向其它能量的轉化,學生人人都有體驗,很有發言的欲望。】
師:既然大家都想說說家里的用電器,那我們就說給小組的同學聽,好嗎?
生:四人小組互說。
【評: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師:好了,現在讓我們走出家門,感受一下社會上有哪些用電器。你們坐過電梯嗎?它把電能變成了什么?
生(合):坐過!
生1:電梯把電能變成了動能。
師:你們看過電影嗎?
生2:看過。電影就是把電能變成光、聲音、影像。
師:你們還知道什么用電器?
生:我坐過過山車,過山車把電能變成動能。
生:我玩過摩天輪,它把電能轉換成動能。
生:搖控賽車把電能變成動能。
師:由此看出,用電器都是一種能量的轉化器,它可以把電能變成其他形式的能,為我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評:從家用電器向社會用電器拓展,讓學生體驗身邊能量的轉化無所不在。】
(三)討論電能是怎么來的
師:電對我們真的很有用,它是怎么來的呢?你知道嗎?
生1:風力發電。
生2:水可以發電。
師:老師準備了幾張圖片,思考:它們是怎樣轉換成電能
的?
(出示圖片:電池、核電廠、太陽能發電站、水力發電站、風能發電站、地熱發電廠)
生1:電池把化學能變為電能。
生2:核電站把核能變為電能。
生3:太陽能發電站把太陽能轉變為電能。
生4:水力發電站把水能變成電能。
生5:風能發電廠把風能變為電能。……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師:以上看出,電能是由各種能量轉化而來的。
【評:開發學生的思維,由學生說出各種能量向電能的轉化,讓他們感受各種能量形式和電能的關系。】
師:下面老師也準備了一個活動:
師:(出示鐵絲)請一位同學來摸一摸。記住你的感覺。
師:反復彎折鐵絲。請剛才的同學再摸摸它。
生:(興奮)“熱了熱了”。
師:伸出我們的雙手,我們一起來搓搓手。
生:(搓手)。
師:有什么感覺?
生:熱了。
師:又是什么形式的能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機械能 → 熱能)。
【評:設計這一活動讓事實說話,令學生親身體驗能量的轉化,引出不一定通過電才能向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
師:請大家說說剛才這些例子中,手為什么感覺到熱?能量是怎樣轉化的呢?
生:老師彎折鐵絲的時候,動能轉化為熱能。
生:我們用力搓手的時候,動能轉化為熱能。
師:它們轉化成熱的變化要通過變成電嗎?
生:不用。
師:由這些實驗你們得出什么結論?
生:一種形式的能量不一定要變成電能,才能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
【評: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總結,則學生就會對所探究的知識沒有整體、清晰的'認識,產生一定的認知缺陷,同是也使得教學過程缺乏整體美。上述過程,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各種形式的能可發生相互轉化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一個小結,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師:你能象上面一樣,不轉換成電,再舉一些例子說明其它能量間的相互轉化嗎?
【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撇開電,學會篩選能量之間轉化的事例。】
生:(小組討論)
生1匯報:路燈。(太陽能變光能)
生2匯報:太陽能熱水器。(光能變熱能)
生3匯報:燒開水的時候水蒸汽把壺蓋頂開了。(熱能變動能)
教師板書。(用箭頭標出各種能量間的轉化)
師: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能量的轉換。劃燃火柴,思考火柴的能量是如何轉換的?做實驗時,注意安全,小心燙傷!
學生小組實驗。
生:化學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
【評:這兒的能量轉換較復雜,可以換個能量轉換簡單的實驗。】
(四)實際應用,加深鞏固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圖,有許多能量轉換在里面。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到底有哪些能量,他們又是如何轉換的呢?(出示圖片)小組討論。
生1:番茄的化學能轉化成男孩騎自行車的動能,再轉換成電能。
生2:燒水是電能轉換成熱能。
生3:太陽能轉化成番茄的化學能。
師規范學生的描述:太陽光使西紅柿生長,西紅柿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體內;人吸收了西紅柿的化學能轉化成可以使腳踏車運動的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化為熱能;熱能有一部分使水和壺嘴發出聲音,轉化為聲能。
【評:學生通過探究獲取了新的科學知識,再進行強化訓練,方能鞏固消化。因此,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組應用性訓練,讓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思考,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能量的轉換。】
(五)做小玩具,體會能量轉換過程
師:能量的轉換除了可以像剛才這樣解釋,還可以通過具體的模型來解釋,比如剛才的電磁鐵,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玩具“飛旋的扣子”(出示“飛旋的扣子”)想不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
生:想。
師:那我們來看看飛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出示PPT 飛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和玩法)邊玩邊思考這其中的科學道理。
生動手制作,玩,回答。
師小結:小玩具的能量轉換過程是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換。前段時間有一個風靡一時的玩具,(出示溜溜球)其實這也是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換,所以說小玩具里也蘊藏著大道理啊!
【評:學生了解了能,又認識了能量的轉換,再通過親身體驗,其認識將會更加深刻,更有意義。教師設計了制作玩具——電磁鐵或“飛旋的扣子”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情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但飛旋的扣子,學生不易理解動能是如何轉化為重力勢能的。可直接以溜溜球為研究對象,這種能量轉換是很明顯的,讓學生有這種能量轉換的意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后請同學們利用能量轉換的知識制作出更好玩的玩具。
板書 能量的轉換
太陽能
風能磁能 動能 熱能
水能&nbs
p; 電能動能
地熱能熱能
核能光能
化學能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2、說出體溫的概念及體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教學重點: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教學難點: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問題情境引入
(二)探究:人體能量的供給
學生4人一組,討論和交流課本表10—5和10—6的相關資料,計算自己
每日能量供給情況,并重新設計“一日食譜”
(三)實踐:測量體溫
學生4人一組,有溫度計測量腋窩溫度和口腔溫度
討論:1、當你為親人或鄰居量體溫時,如何確認他們是否發燒?
2、為什么SARS流行期間,機場、車站等場所要使用體溫計探測儀檢查旅客的體溫?
(四)師生交流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或感想?
(六)自我評價1、2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五節人體能量的供給
一、人體能量的.供給:
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在氧氣的參與下被氧化分解,釋放能量
二、體溫:(用溫度計測量)
1、體溫測量的部位:腋窩、口腔、直腸
2、發熱:人體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時,體溫升高,即為發熱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4
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含義及能量流動分析的基本思路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含義
2、分析能量流動的基本思路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
1、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2、數量: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
3、渠道:食物鏈和食物網
4、過程:
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1、單向流動(為什么?)
2、逐級遞減(為什么?)
能量呈現金字塔型(生物數量呢?)
四、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復習提問:
1、簡述能量流動的過程。
2、能量流動有何特點?調查當地農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情況
一)目的要求
1、調查當地的農田生態系統,明確它的組成成分。
2、分析農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情況,并作出評價。
3、對所調查的農田生態系統提出能量流動方面的改進建議。
二)活動建議
農村的同學要進行實地調查,城市的同學可以通過詢問親友、電話訪談、搜集資料、走訪農業部門等方式進行調查。
調查過程中要注意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
1、當地農田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主體是什么?還有哪些種類的生物是生產者?農民是用什么方法抑制其他生產者的數量的?
2、初級消費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對農業生產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對這些初級消費者,農民分別采用了哪些措施?
3、次級消費者有哪些?它們與農作物是什么關系?
4、養殖動物的飼料來源是怎樣的?
5、農民對作物秸桿是如何處理的?
6、人們通過什么方式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7、怎樣才能使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三)撰寫調查報告
整理調查結果,盡可能詳盡地畫出該農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寫一篇有關農業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情況的調查分析報告。
四)交流
就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與農民進行交流。農民對你們的建議持什么態度?如果實施你們的建議,他們有什么現實困難?
根據和農民溝通交流的情況,對調查報告作進一步修改。
五)總結
六)作業布置
1、撰寫調查報告。
2、教材P97技能訓練。
板書設計
目的要求
↓
活動
↓
撰寫調查報告
↓
交流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了解呼吸釋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動中被利用的問題。
2、初步學會將測定結果進行分析,嘗試得出能量釋放與呼吸有關的結論。
教學重點、難點:
呼吸作用和呼吸的不同,以及呼吸作用的實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英國化學家法拉第對呼吸的比喻:呼吸是生命現象的燃燒過程。
問題:
為什么說呼吸是燃燒呢,燃燒的結果是什么呢?
實驗演示:
展示預先準備的種子產生熱量的裝置,并用動畫演示溫度變化的過程。
結論:種子在萌發過程中要呼吸,產生了能量,并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
學生思考,討論。
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幾種不同狀態下的.種子,觀察他們溫度的變化。萌發的種子和死亡的種子進行對比。
設疑,引發思考:
學會對比實驗的設計,體會實驗中的變量。
引入主題,能量的利用:
生物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能量。
人的活動,植物開花結果,即使是睡覺也要消耗能量。
你能舉出一些能量利用的例子嗎?將你列舉的事例介紹個其他同學。
問題:
對生物體來說,不同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一樣多嗎?為什么?
根據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用你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圖中的現象。
1、蔬菜、水果的儲藏。
2、作物松土。
3、天然的“氧吧”。
根據所學能量利用的知識以及前面所學能量的釋放和呼吸的密切關系來思考。學生展開討論,積極回答。根據自己生活的體驗,不同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不一樣,活動劇烈的需要能量多。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2、說出體溫的概念及體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教學重點: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教學難點: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體操運動員劇烈運動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讀書時需要消耗能量
睡眠時也會消耗能量
人體能量是如何提供的?
二、人體能量的供給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我們的體內發生了什么變化?
食物在我們的消化系統中被消化為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最終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個細胞里
為什么人活著就要不斷地呼吸?
人體是怎樣得到氧氣的?
營養物質的用途:
①用于細胞的分裂和生長,轉變成人體的組成物質
②暫時貯存在人體內
③在氧氣的參與下被氧化分解,釋放出能量
活動一:人體能量的供給
學生4人一組,討論和交流課本表10—5和10—6的相關資料,
應用:二年級(3)班的'萌萌同學體重為47㎏,她嫌自己太胖了,為了減肥給自己制定了如下食譜。她每天消耗的能量為1130kJ,請你根據教科書中表10-5和10-6,分析這個食譜是否適合她
時間食物及質量
早餐蘋果50g鮮奶20g
午餐大米10g大白菜20g牛肉5g
晚餐雞蛋50g蘋果50g
2.43ⅹ50+2.89ⅹ20+14.3ⅹ10+0.88ⅹ20+7.2ⅹ5+7.11ⅹ50+2.43ⅹ50=854.2kJ
她每天攝取的食物總能量為854.2kJ,滿足不了每天身體的需要(1130kJ),而且她處于發育時期,需要很多的營養物質。這個食譜必將影響到她的生長發育及生命活動。
一個中學生一天應攝入食物量:
米:500克
豆制品:100~150克
瘦肉或魚,肝類:100~150克
蔬菜類:750克
植物油:25克
根據表10-5和10-6提供的數據,嘗試設計一份新的“一日食譜”。
三、體溫
學生4人一組,有溫度計測量腋窩溫度和口腔溫度
討論:1、當你為親人或鄰居量體溫時,如何確認他們是否發燒?
2、為什么SARS流行期間,機場、車站等場所要使用體溫計探測儀檢查旅客的體溫?
人體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有什么意義?
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體溫過高或過低會影響體內酶的催化作用,從而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嚴重時導致死亡。
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體溫?
辨析:一個人生病發燒是一種病理反應,對人體百弊而無一利。
四、師生交流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或感想?
六、自我評價1、2思維拓展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從生活工作中尋找各種各樣的能量。
2、能夠區分各種各樣的能量、了解它們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
4、能夠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5、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課件、“火箭”及“發射器”,實驗表格。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問:“你們知道是什么讓風箏飛翔嗎?”“什么讓水車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讓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現投影:圖片)
2、生答:風、水、太陽。
3、再出現各種圖片:它們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運動的呢?
4、生答。
5、師小結:像這樣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能量。風有風能,水有風能,太陽有太陽能。你還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稱?師相機板書。
二、討論各種能量的作用。
1、師述:我們生活中存在著這么多種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
2、討論后回答(看哪個小組說得多)
(2)出示課件:課文中的插圖(逐次出示)。
(3)學生回答:
a、太陽光可以使植物生長,還能用來發電,還能使熱水器里的水變熱,能把衣服曬干……
b、熱能可以將水燒開,還能發電,能把飯煮熟,能給我們取暖……
c、電能可以使電燈發亮,還能使電動機轉動,使電視機出圖像,使電瓶車跑起來……
d、食物中的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工作”,還能使我有力氣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車轉動,可以發電,可以沖洗車輛……
f、聲能可以使紙片振動,還能使水面泛波……
g、風能……
3、師小結:太陽能可以發電、曬衣服,熱能可以煮飯、燒水,電能可以使家用電器“工作”,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工作”,一句話能量可以使物體運動。可以說,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能量,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
1、過渡:那么能量的大小會影響物體運動嗎?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們就用這“火箭發射”的實驗進行探究一下。
2、教師演示:這是“火箭發射器”,橡皮筋拉伸后產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會彈出去,這個能量的大小與“火箭”發射的高度有何關系?
3、猜測:橡筋能量越大,火箭發射的高度越高。
4、討論方案:怎樣才能使橡筋能量變大?
生:把橡筋拉長一些。
師:老師為了方便大家測量,在吸管上標上了刻度,(邊說邊演示)拉得越長,刻度越大。
師:這是個對比實驗,那么在實驗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學生討論,完成實驗方案。
5、匯報方案:
生:對比實驗應該注意控制變量,只能有一個變量。
師:這里的變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師:如何改變?
生:橡筋拉得長、短來改變能量大小。
師:不變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發射器都不能改變,發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變。
師:火箭和發射器可以保持不變,那么位置應如何不變呢?
生:把發射器的下端與桌面平行,放一點在桌面上,以做支撐,保持不變。
師:還有要注意的嗎?
生:還要注意、觀察、記錄。
師:每個刻度可以發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這樣更準確一些。
6、開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7、匯報交流。
學生帶實驗表格,上如匯報。
師生補充、修改。
8、小結:從大家的實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橡筋拉得越長,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發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體運動是不是也這樣呢?如風越大,風箏就飛得越高,太陽越大,熱水器的水就越熱……我們有興趣課后可以做個探究。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8
一、說教材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DVD教學資料。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燈4)再通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后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2、說出體溫的概念及體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教學重點:
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教學難點:
說出人體內能量的供給的過程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問題情境引入
(二)探究:人體能量的供給
學生4人一組,討論和交流課本表10—5和10—6的相關資料,計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給情況,并重新設計“一日食譜”
(三)實踐:測量體溫
學生4人一組,有溫度計測量腋窩溫度和口腔溫度
討論:1、當你為親人或鄰居量體溫時,如何確認他們是否發燒?
2、為什么SARS流行期間,機場、車站等場所要使用體溫計探測儀檢查旅客的體溫?
(四)師生交流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或感想?
(六)自我評價 1、2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五節 人體能量的供給
一、人體能量的供給:
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在氧氣的參與下被氧化分解,釋放能量
二、體溫:(用溫度計測量)
1、體溫測量的部位:腋窩、口腔、直腸
2、發熱:人體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時,體溫升高,即為發熱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實驗器材做能量轉化的簡單小實驗;會查閱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能量轉化現象作合理的解釋。
2.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導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觀察課文圖片,并請學生們說出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二、猜想假設
學生根據圖片描述物體的運動。分析能量的轉化過程,猜想假設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組之間制定活動方案。
四、實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講或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關于能量的文字或圖片資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對生活中能量的'認識。
師講述:能量是一切活動的源泉。雖然你看不見它,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問:生活中,你還知道一些什么樣的能量?讓學生自己總結:在我們生活生產中,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電能、光能、熱能、聲能、機械能、電磁能、化學能、水能、風能、等等,它們時刻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服務。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帶來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出示準備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供全班同學研討。把同學們尋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類。學生舉例并講解各種各樣的能量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能量的作用。問: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請你說一說,電燈發光時,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什么能?
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師:能量是所有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源泉,沒有能量,一切物體都將停止。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時能量轉化的過程。
六、拓展創新
讓學生親自體驗能量的轉化,并嘗試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深刻的認識到:學生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愿意合作與交流。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能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科學下冊《水結冰了》教學設計09-06
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天氣與生活》教學設計(通用5篇)03-23
五年級音樂下冊《北國之聲》教學設計03-03
五年級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04-13
三年級科學下冊《蠶的生長變化》教學設計(精選10篇)06-14
五年級下冊第一課教學設計(通用10篇)11-24
小學美術《團扇》教學設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