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數學下冊《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三年數學下冊《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今天學習《認識千米》,課前學生完成了一份任務單,主要是調查了解學生對長度單位的已有知識以及體驗100米有多長,為學習千米做好準備,這個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的準備,一是教的準備,而教的準備是以學的準備為基礎。
課堂上反饋任務單,對于了解長度單位的已有知識來說,學生能夠通過課前調查知道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像兆米、微米、納米等單位;對于體驗100米有多長的任務,有學生說,一步是0.5米,走200步就是100米,也有學生說,走2分鐘就是100米。有了這些課前體驗與感悟,教的過程就有了可靠的階梯,順著走200步是100米,走2000步就是1000米,而走20分鐘大概就是1000米,后者的認識與感悟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是間接的經驗,也是保證推理正確的心理因素。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到,對于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問題不是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就行的,而需要讓1千米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與建立基本上穩定的表象,表象是豐富的,但是1千米不是600米,也不是3千米,因而豐富的背后也有相應的穩定性,這個穩定性需要從多種角度和方式展開體驗的過程,累積理性的認識。很顯然,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都不足以讓每一個孩子完成體驗、累積與建構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表象,因此需要拓展學習的時空,這時候任務單的完成就顯得那樣重要了。
日常教學中,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強調學生認真思考再回答,其實很多時候就抹去了學生的數學直覺,雖然得到了嚴謹而精致的答案,但失去的可能就是一種對數學的敏感,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數學直覺中隱藏著思維的秘密。
【三年數學下冊《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02-24
認識因特網的教學反思01-25
0的認識教學反思09-21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認識路線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認識小數的教學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0
認識平均分的教學反思10-26
認識時鐘整點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