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學活動設計策略探討論文
幼兒教學活動設計策略探討論文
摘要:教育界對杜威教育思想有不同的評價,通過對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析發現杜威幼兒教育觀符合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及現代幼兒教育理念.杜威基于“經驗”的教育思想值得幼兒教育者重新認識、利用.在杜威的幼兒教育觀基礎上結合教學系統設計的原理設計符合幼兒心理發展、源于幼兒經驗,發展幼兒經驗的教學活動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字:幼兒;教育觀;教學設計;經驗
1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哲學思想源起
1.1杜威對“經驗”與教育關系的解釋
“經驗”是杜威教育哲學及教育思想的基礎.杜威所指的“經驗”包括環境中的一切人、物、精神、物質.經驗在不斷變化,說明人的成長環境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且有連貫性.教師的作用是對經驗進行選擇,提取有價值的經驗,設計經驗情境,讓幼兒在經驗情境中解決問題獲得經驗.杜威指出,“教育是在經驗中,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1].”幼兒的學習是讓幼兒掌握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的基本知識,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同時滿足其現階段及后續發展的需要.幼兒的經驗是教師選擇教材、教學方法的基礎,教師既要給其自由的空間,不過多干涉其活動,又要做細心的觀察者及指導者.
1.2杜威的兒童觀
1.2.1杜威對幼兒期價值的肯定.杜威指出,幼兒期是人生打基礎的時期,不但是以后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基礎,尤其是他們一生事業,習慣嗜好的基礎[2].幼兒期的發展不僅為學習打基礎,也為幼兒的一生做準備.幼兒的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是他們接受更高層次教育,取得發展的保障.
1.2.2幼兒是可塑的.杜威指出幼兒自身蘊藏著學習和成長的“能量”和“潛能”.這種能量理解為一種能力,潛能理解為一種勢力.幼兒的未成熟狀態“不是指沒有能力,到后來才會有”,而是表示現在就有一種確定存在的勢力———發展的能力[3].這種發展需要媒介,對幼兒的教育是為其提供從現有水平發展到潛能水平的一種支架.杜威認為,經驗就是一種支架,在經驗中幼兒獲得發展,也為后續發展儲備能量.因此,杜威指出“可塑性”是以從前經驗的結果為基礎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就是發展各種傾向的力量[4].對幼兒的塑造不是以教育者的意志實現的,而是其通過環境對自身的塑造.教師的作用是為幼兒提供環境支持,使其自我成長得以實現.教師要善于將幼兒的經驗水平與困難情境聯系起來,讓其主動發展,達到目標水平.
1.2.3幼兒個性的形成及發展.杜威指出制約兒童發展的個性因素有:(1)兒童先天的本能是兒童心理發展及接受教育的基礎;(2)遺傳和生理的因素是造成個體差異的原因之一;(3)人的個性主要是在和社會及外界環境的交往及相互作用中形成的;(4)個人對外在事物的內在傾向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性的形成[5].在幼兒的發展問題上,杜威考慮到遺傳、環境、教育、及其自身條件等多種影響因素.這恰與目前被關注的教育生態學有一定的聯系,教育生態學研究教育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周圍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生理的、心理的[6].教育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社會性的活動.教育生態學說明了教育活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統,幼兒成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要考慮幼兒教育環境中的每個因素,排除干擾,促進其發展,使其處于持續提高的過程中,不可顧此失彼.
1.2.4杜威重視作業在幼兒成長中的作用.杜威說“我所謂作業的意思是指兒童的一種活動方式,它是重演某種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工作,或者因為這種工作相互平行”[7].幼兒通過作業的方式發展協調能力、認知能力,通過對環境的認識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積累經驗知識而不斷成長,在工作中幼兒的心智和運動技能得到發展.作業是幼兒利用自己的經驗解決問題的心理圖式發展的過程.幼兒活動是要能夠在其環境中找到工具,并通過其豐富的想象,把這些工具變成符號,如“過家家”,堆積木等.幼兒可以在復演中感知真實的生活,提高其對他人的認識、理解及協調其與社會關系的能力.一切教育的根本是協調心理和社會因素,即是個人特性與社會目的和價值相協調[8].杜威的工作促使幼兒了解事物間的關聯,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通過工作的多樣性引發其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教學活動設計策略
幼兒教師應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從教學管理者變為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合作者;能夠開啟幼兒參與、探究、創造的強烈動機;指導幼兒找準探究的方向;做幼兒發展的促進者.1910年,杜威提出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學科,建立了一套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理論體系[9].教學設計的發展已從行為主義取向到認知主義取向再到人本主義取向,教學設計越來越關注教學中的人、教學環境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教學系統設計是一種系統論的思想,考慮教學中的多因素設計教學.教學設計應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而創設教與學的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10].
2.1分析學習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通過對幼兒學習狀況與期望其達到的學習水平之間的差距的分析,確定其在知識、技能、情感等需發展的內容,明確教學中解決的問題,即教師要知道通過教學幼兒得到了怎樣的發展?如何判斷其發展?教學目標的設定應包括目標達成的行為、條件和標準.目標的描述要體現:通過教學后幼兒將能做什么?(如,幼兒對知識的記憶、應用,幼兒的某種動作技能發展的程度.)幼兒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完成其任務?如何判斷幼兒達到教學設定目標?(如,給定一張世界地圖,圖上有五大洲、四大洋的標記,讓幼兒找出指定的區域.這里的動作是“找出”,條件是地圖上有相關的“標記”,標準是“正確”的完成任務.)
2.2分析學習者———確定幼兒現有的水平
幼兒是教學中的主體,準確掌握其水平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目標達成的保證.實施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前要預測幼兒的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對幼兒的分析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入門技能———幼兒在教學活動前就應該掌握哪些與學習該目標有關的技能?(2)該領域已有的知識———幼兒對教學內容已經知道了什么?在的教學中,幼兒可能會用其了解的相關知識解釋所學的內容,認為掌握了教學內容,幼兒對自己的評價總是高于實際水平,這與其認知發展水平有關.因此,了解幼兒對新知識掌握程度很重要.(3)幼兒對教學內容有怎樣的態度?他們希望老師用怎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幼兒的認知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學習有較大的自我選擇性,教學內容要滿足其好動、好奇、好問的需要,因此,教師要發現其的興趣點.(4)幼兒的學習動機水平是成功教學的重要因素.當幼兒對學習的內容沒有興趣和動機時,學習是難以完成的.教師要促進幼兒學習動機的提高和保持,首先,要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樂于參與教學活動;其次,要讓幼兒知道學習內容與他們的關系,這樣才能使其保持注意;再次,要保證幼兒一定的自信心,雖然教學內容要有難度,但應是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掌握,這樣幼兒不會因學習內容復雜而放棄;最后,教學內容要能使幼兒獲得滿足感、成就感(比如,通過數字的學習,他們知道坐電梯時按哪個數字可以到達自己想去的樓層),這會促使其內在學習動機的持續.
2.3分析學習環境———選擇恰當的教學工具
有些教師通過觀摩學習,發現某種教學方法比較好,就模仿設計一些課程,但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教學是包括人和物的多因素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分析教學環境:教學設備、設施,教學對象,教學時間等,確定教學設計所需要的教具是否齊全,如果沒有相關的教學設備他能否采用其它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一次成功的教學不僅依靠良好的教學設計還要考慮教學過程的不定性,教師對教學事件的應變能力是最重要的,只有對教學環境有充分的把握教師才能將其教學思想體現出來.
2.4實施教學
教學內容、物理環境、教師、幼兒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實現教學.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幼兒參與其精心選擇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學中幼兒處于探索的中心地位.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指導,教師應有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及時地給予幼兒指導.在教學現場有些教學事件與教師的預期是不同的,教師要靈活運用現場情景對幼兒進行教育.比如,一次英語公開課,有一段角色游戲環節,教師讓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頭飾,扮兔子、小狗、小貓.當教師讓扮演小狗的小朋友上臺進行活動時,其中一個扮演兔子的小朋友也要上臺,教師指著她的頭飾問她是誰,小朋友做出小兔的動作,很明顯她已經知道自己的角色了,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她她不是老師要請上臺的角色,她需要等下一組的活動,然后那位扮演兔子的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這樣教師即讓她解了程序、道理、學會等待,也培養了她的秩序感.
2.5評價教學
這里的評價不僅包括教師對幼兒的評價也包括教師的自我評價.由于教學中教師、幼兒都起重要的作用,他們都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影響教學的結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元的.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實施過程的評價也促使教師對教學的反思,有利于教師教育理論的形成.評價的目的在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及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3總結
直觀、具體、形象是幼兒的學習的特點,建立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上的學習內容才是他們能接受的.杜威基于“經驗”的教育思想正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它要求教師給幼兒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指導.
作者:金玲 單位:亳州學院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5.
〔2〕〔5〕楊漢麟,周采.外國幼兒教育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261,264-265.
〔3〕〔4〕王承緒.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48.
〔6〕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
〔7〕〔8〕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70,320.
〔9〕鐘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促進學習者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3.
〔10〕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幼兒教學活動設計策略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題備考策略03-19
淺談化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策略03-19
數學教學策略設計(通用7篇)02-16
策略教學反思大全03-20
幼兒園中班藝術類教學活動設計03-07
探討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論文08-13
尋找春天活動教學設計03-20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設計03-20
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3-20
配對游戲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通用13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