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沖突教育總結
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沖突教育總結
情境1:早晨桌面游戲活動時,于子游和李亞新都選擇了建構區,玩了一會兒,只聽見于子游在說:“你給我幾塊呀,你拿那么多,我沒有了呀。”李亞新不太情愿地給了他一塊,可于子游還要,李亞新不給,于子游就伸手過去拿,隨即只聽見嘩啦一聲,接著李亞新大叫:“老師,于子游把我搭的推倒了!”于子游馬上說:“誰讓你不給我積木的。”于是兩人開始爭吵起來。
情境2:一次中午吃飯的時候,幼兒自己的座位上等著老師盛飯,可是當老師在給梁子業送到手里時盧澤璞都會搶大腕。這時候,梁子業連忙說:“這是我的碗,老師給我的。”緊接著盧澤璞說:我也要,就這樣,他們開始搶大腕。
在幼兒園中,類似的事情司空見慣,進入幼兒園以后,隨著同伴交往的增加,幼兒人際沖突不斷顯現。所謂沖突,一般指的是活動的參與者之間相互反對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圖的比較自覺的行為,它是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的互動形式。沖突作為幼兒之間的一種相互抵制或對抗狀態,其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如攻擊、推搡、搶奪、爭吵、威脅等。那么,幼兒間的沖突是怎樣形成的,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呢?
一、幼兒沖突的形成因素
1、家庭因素:
(1)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過分期望,過分干涉,過分管教,過分嚴格等,并時時提醒幼兒不能輸給別的小朋友,以致幼兒犯一點小錯或未達到家長的要求,就挨責備,遭到訓斥,他們沒有表達自己心愿的時刻,干什么都受到價值控制著,心理壓抑太多,就逐漸形成脾氣暴躁的個性,在家里不能發泄,到幼兒園就會經常欺負同伴,與同伴相處不好。
(2)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真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生活在一個絕對“愛心”的世界里,大人對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孩子對大人對他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他怎么會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呢?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不懂得謙讓、關愛等。
2、年齡因素:幼兒時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認知水平還很低,而且幼兒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經驗很缺乏,所以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常常脫節,缺乏合作意識,易于與他人發生沖突。表現在活動中一旦與人發生糾紛時就動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認錯誤。
3、幼兒園個體差異因素:
幼兒由于遺傳素質、后天的教育和環境不同,神經類型、氣質和性格也會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脾氣溫順文靜;有的孩子脾氣急躁好動;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熱心過頭等等。在集體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現出很受人歡迎,而有的孩子則常受到別人的冷落。例如前一段時間班上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平時不愛說話、性格內向的范鑫濤和外向不講理的杜思豪中午在一起玩小朋友帶來的玩具,過了一會杜思豪哭著向我告狀,說濤濤打他了,我很驚訝,平時濤濤是個善良懦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了也不敢告訴老師,今天居然動手打人?我和杜思豪一起來到濤濤那兒,濤濤一臉驚恐的望著我,我連忙叫他不要怕,把事情一了解,原來是杜思豪想玩濤濤的玩具,濤濤不肯,杜思豪就把濤濤的玩具搶了過來,往地上一摔,濤濤看著心愛的玩具被摔壞了,于是老實的濤濤發怒了,沖上前去打了杜思豪。還打得挺重的,一向橫行慣了的杜思豪懵了,吃了虧的他哭著來到老師身邊告狀。我看了看濤濤,一字一句的對說:“杜思豪是你不對,是你不講道理,把濤濤的玩具摔壞了,所以濤濤會打你”。我想我這樣做是為了使今后杜思豪的霸氣有所收斂,但愿以后的濤濤能變得堅強自信一點。過后我對濤濤說老師不是鼓勵你打人,但對不講道理的人你也必須學會反抗,不能一味的退讓。
二、幼兒沖突與幼兒心理
研究表明,沖突可能帶來消極破壞性結果,影響幼兒本身及周圍的人際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轉化為幼兒心理發展的推進器。解決沖突時獲得的經驗對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也是檢測幼兒社會化發展水平和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心理學家認為,沖突能促進個體變化、適應和發展,尤其在社會認知的發展上。沖突不僅有助于認知的發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個體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兒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交往圈逐漸擴大,幼兒對外關系的焦點也由親子關系逐漸向同伴關系轉移。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活動中常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沖突。在孩子與同伴的沖突中,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不放心讓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而在幼兒園中,許多教師也在當幼兒出現沖突時,為了避免事態變大,而常常包辦解決沖突。確實,假如幼兒在生活中真的一點沖突都沒有,這對幼兒的發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幼兒處于太多的沖突之中,又會導致幼兒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等。3—6歲的幼兒已能感覺到沖突及由沖突帶來的痛苦,但往往由于缺乏解決沖突的能力而陷入無助狀態。對學前兒童的沖突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為了避免沖突而將幼兒置之溫室之中,關鍵是要教會幼兒自己解決沖突。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并在其感知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揭發幼兒不良的應受指責的行為,不要急于把兒童的缺點在集體面前當眾宣布,應該讓幼兒表現出克服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讓集體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這就是教育的藝術。”讓我們記住大師的話,辯證地看待沖突,并因人因事地處理好幼兒的沖突,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幼兒應對沖突的策略
在許多人眼里,幼兒是“無能”的,成人需要積極和及時地干預幼兒的沖突。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幼兒有能力獨立解決人際沖突而不必借助成人的幫助。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應對沖突情境的策略和方式,而他們的沖突基本來自同伴,因此解決幼兒同伴沖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首先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寬松的環境會讓幼兒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兒身體和心理的活動空間,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寬松的環境主要包括活動材料充足,活動場地寬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勵性言語多,等等,這樣幼兒之間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2、教給幼兒一些避免和解決沖突的基本技巧。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可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兒如何傾聽別人說話,如何向別人道謝和道歉,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如何表達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開話題進行交際,等等。這些技能的熟練運用,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沖突,也能使他們自己嘗試解決沖突。在平時的教育中,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幼兒逐漸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學會為別人著想,會自己解決問題。讓幼兒逐漸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在幫助別人中愉悅身心,健康發展。
3、設計教學情境,讓幼兒進行體驗學習。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教育活動,模擬現實中幼兒經常發生的一些沖突情境,讓幼兒觀看并進行討論,讓幼兒想一想,他們為什么會產生沖突,如何解決,等等。教師也可以利用現實中正在發生的沖突進行隨機教育。這些活動可以促使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還可以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強幼兒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沖突時有發生,所有的沖突都讓教師參與解決,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且還會增加幼兒的依賴性,削弱或剝奪他們的獨立性。事實上,由于幼兒間的沖突沒有多少利害的關系,幼兒自己完全可以解決,為此教師要敢于放手并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責任感。
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沖突與幼兒的成長相伴隨。沖突及解決沖突時獲得的經驗對幼兒心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幼兒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建構,形成了自己的應對策略。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作過這樣的精辟論述:“惟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大膽的放手、小心的觀察、耐心的等待、適時的指導。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提供支持和條件,讓幼兒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應對沖突的策略和方式。
【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沖突教育總結】相關文章:
幼兒語言教育總結與思考03-19
幼兒園健康教育總結七篇03-20
熱情服務是物業和業主之間的友誼橋梁總結(通用10篇)01-12
心理健康教育總結10-21
小學毒品預防教育的總結02-03
學校藝術特色教育總結01-17
隊前教育的工作總結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