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復墾報告模板
土地復墾報告模板
篇一:土地復墾報告
1.前言
1.1編制背景及過程
為了加強對非煤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實行非煤資源有償使用,規范采礦權市場,加強礦政管理,辦理采礦許可證延續,xxxxxxxxxx委托xxxxxxxxxx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編寫《xxxxxxxxxx砂巖礦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書》。
xxxxxxxxxx克瑞通實業有限公司于201X年1月完成了《xxxxxxxxxx砂巖礦開發利用方案》。根據該方案,本項目區面積0.3016 km,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設計生產規模為5萬t/a,設計生產服務年限6.1年。
受委托后,項目組對項目區及其周邊區進行了實地踏勘,收集了項目區的土地利用現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林草植被分布等相關資料。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結合主體工程設計和施工特點,按照國土資源部《關于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20XX]81號文)及xxxxxxxxxx省關于《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多的通知(晉國土資函[20XX]237號文)要求,編制完成《xxxxxxxxxx砂巖礦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書》,經評審批復后,可作為指導本工程土地復墾工作的技術文本。
2
1.2復墾方案摘要
1.2.1 服務年限
根據《xxxxxxxxxx砂巖礦開發利用方案》,設計生產服務年限6.1年,待采礦證批復后,以最終采礦證批復年限為主,到期后關閉。本方案服務年限初步定為9年,即201X-2020年,包括了需后期管護的3年。
本方案將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根據企業生產規劃和土地損毀情況等因素變化,每五年修訂一次;或者建議企業在本方案的總體指導下,在制訂階段性復墾實施方案時,對具體問題具體修訂。 1.2.2 項目區土地面積
本次設計包括采礦場、廢石場、礦區道路、工業廣場及辦公生活區的土地復墾工作。本項目礦界范圍面積為0.3016km2,復墾區面積為2.06hm2。其中,礦區道路復墾為林地,但仍兼有農村道路的職能。
復墾責任范圍區即損毀范圍,土地面積共計2.06hm2。 項目涉及各類用地范圍及面積見表1-1。
表1-1 項目涉及各類用地面積
1.2.3 土地損毀情況
土地復墾責任范圍面積為2.06hm2,包括挖損損毀土地1.36hm2、壓占損毀土地0.7hm2。具體面積見表1-2。
表1-2 項目涉及損毀地類占地面積
1.2.4復墾土地面積、地類和復墾率
本項目預計最終復墾土地面積2.06hm2,土地復墾率達100%。項目區土地復墾前后土地利用結構對比分析見表1-3(其中變幅的基數為復墾總面積)。
1.2.5 復墾投資情況
本項目復墾動態投資總額為47.97萬元,畝均動態投資為15524.27元;靜態總投資為36.18萬元,畝均靜態投資為11708.7元。
此外,由于礦井服務年限較長,若在本方案服務年限內,礦業權發生變更,土地復墾責任與義務隨之轉移。
2編制總則
2.1編制目的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造成土地破壞后“誰破壞、誰復墾”的
篇二:土地復墾報告
礦區土地復墾報告
摘要 對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現狀進行了總結,煤炭開采會破壞和壓占大量的土地資源,導致土地利用類型、功能發生較大變化,污染周圍環境,對礦區土地資源破壞進行了地表沉陷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分析,提出了開采引起土地破壞的評價方法。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是制定土地復墾方案的前提和基礎。探討了山地煤礦開采時地表的影響與平原地區存在的差異。 關鍵詞土地復墾;現狀;破壞;評價;適宜性評價
引言 煤炭開采對土地的破壞相當嚴重,據國家環保總局調研,煤炭每新增100萬t/a產能,將形成地表塌陷或挖損面積2 100公頃。目前全國采煤沉陷區面積已達40萬公頃,造成大量土地破壞和移民搬遷。由于開采,地表塌陷造成我國東部平原礦區土地大面積積水、受淹和鹽堿化,不僅使區內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而且加劇了人口與土地、煤炭與農業的矛 盾;西部礦區的地面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時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還引發大量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破壞礦區的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我國耕地資源人均數量少,質量低,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為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實現耕地的復墾利用和礦區的可持續發展,探討開采沉陷對土地造成的破壞以及預測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隨著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礦藏資源被過度開采,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礦區生產形成塌陷、挖損,壓占土地,人地矛盾日益加劇,嚴重威脅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復墾利用已成為解決我國人地矛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一項重要措施。但要實現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須以土地適宜性評價為基礎。新河礦區待復墾土地主要是以塌陷地為主,塌陷地是指地下開采煤炭資源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廢棄的土地_1]。塌陷所毀損的土地原本多是耕地,且大多數是生產力較高的良田。礦區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在對破壞土地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選取影響因素,確定各因素因子指標值及權重,評定被破壞土地最適宜的復墾利用方向和構建土地最佳復墾模式[2]。通過對礦區待復墾土地進行適宜性評價,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實現有效合理節約集約利用;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生態系統重建為最終目標,提出有較強針對性的土地復墾工程計劃及措施,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三是為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同時為其他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提供方法和思路。目前,有關復墾土地適宜性的綜合評價方法的文獻不多,可借鑒于此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專家評價法、經驗判斷指數法、極限條件法、多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層次分析法(AHP)通過逐層比較各種評價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和判斷待評價的樣本指標的實際值,將半定性、半定量的問題轉化為定量計算。
第一部分:我國煤礦區土地復墾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約占一次性能源消費量的74% 。但在煤炭的大量開采中,不可避免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礦區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中國煤炭開采大約96%為井工開采,4% 為露天開采。井工開采形成地下采空區,勢必會造成地面塌陷。目前采煤區地面塌陷造成土地破壞總量超過400.0萬hm ,并且仍以每年3.3萬~4.7萬hm的速度增加 。這一系列的問題使礦區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對礦區土地的復墾成為解決礦區人地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二部分:礦區開采土地破壞分析及評價
礦區開采土地破壞現狀
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由于采礦工藝的不同,其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方式也不相同。總的來說采礦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分為壓占、塌陷及挖損3種形式:露天采礦剝離的表土層外排堆積形成排土場,以及采礦產生的煤矸石、尾礦的排放堆積都壓占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甚至是耕地。據統計,我國每年排放煤矸石約1.5億~2.0億t,歷年堆積量已達30.0億t以上,占用土地約1.33萬hm ,已堆積有1 500多座煤矸石山 J。地下開采中,由于大量煤炭被挖出,采礦區地下形成巨大的空洞,當空洞被其上部和周圍的巖石填充時就形成了地表塌陷。據統計,全國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70 km ,平均每采l萬t煤塌陷土地0.2 hrn [4 3;露天采礦中要剝離煤層之上覆蓋的巖石層和土層,煤炭采出后必然形成深坑,造成原有土壤層的破壞,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土地荒蕪、巖石裸露、亂石滿地的礦業荒漠化現象。 對礦區環境的污染 煤礦的開采對大氣、水、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煤礦開采產生大量的廢水,由于礦區缺少必要的處理設備,這些未經處理的廢水大部分被直接排人周圍的河流,這就導致廢水排放地河流及土地的污染。據有關統計測算,我國煤礦每生產1 t煤需排放礦井水約1.75—2.15 t,平均年礦井水排放量超過50億t,而利用率不足50% 。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因采煤導致流量下降或斷流的井泉達3 200多個,導致近600萬人以及幾十萬頭大牲畜飲水嚴重困難。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20XX年底統計,山西省濕地總面積為3 580 km ,比20世紀90年代初期減少了約1 390 km ,平均每年減少近100 km2 。煤礦開采還會產生大量煤矸石等廢石,這些廢石被隨意堆積到周圍土地上形成一座座巨大的矸石山。煤矸石除含有SiO 和A1 O,以及鐵、錳等常量元素之外,還有其他微量的重金屬元素,如鉛、鎘、汞、砷、鉻等。煤矸石在露天堆放情況下,經風吹、日曬和雨淋等風化剝蝕作用,這些重金屬元素有可能通過雨水淋溶進人水域或滲入土壤,從而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另外,矸石在長期的堆積中自燃形成H S、CO、SO:等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如烏達礦務局某礦山自燃排出SOH S最高日平均濃度達10.69 mg/m ,使該地區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銅川礦務局矸石山發生自燃,使周圍地區SO:嚴重超標,導致在周圍工作5年以上的職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病,而且這些地區是癌癥高發區 。 地質災害問題 我國許多露天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經常發生邊坡失穩、滑坡和崩塌等災害。如盤古山塢礦采空區大面積崩塌使該礦的七大工藝系統和4個采礦中段破壞,損失工業礦量30萬t,企業生產能力連續4年平均下降45% 。礦山排出的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水土資源及大氣外,還經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XX年5月31日和6月3日,云南省元陽老金山金礦群采區接連發生2次滑坡,造成近4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四川冕寧縣滬沽鐵礦,向鹽井溝堆放55萬m 礦渣,XX年5月26日發生泥石流,沖毀房屋,堵塞河溝,死亡104人,并威脅成昆鐵路和滬沽鎮的安全 J。另外,在尾礦和矸石堆中含有許多有害的干燥廢渣物,在刮風的日子里,隨風吹到城市和居民區,影響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在我國礦山經常發生的地質災害現象中,還有瓦斯突出和爆炸、礦床尾巖變形、項板冒落等
破壞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分析
地表沉陷引起土地侵蝕和水土流失地表變形引起的土壤侵蝕,改變了表土的理化性狀和自身的營養條件。這種侵蝕過程對于土壤養分和水分的保持構成極大的威脅,不僅可能出現滲漏、沖刷和揮發現象,而且減弱了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氣狀況,影響有機物和礦物質的分解、淋溶和沉積、土壤膠體對離子的吸附交換、土壤酸堿中和、緩沖和土壤氧化還原等作用的進行。土地變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土壤侵蝕,破壞了微生物適宜的生活環境,就會減少由于微生物作用而產生的腐殖質。由于腐殖質缺少,土壤保水能力差,養分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土質惡化,影響到土壤對農作物養分的供應。地表沉陷可引起土地侵蝕和水土流失,因為地表下沉盆地內的地表傾斜使地形坡度改變,而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徑流是指雨水流向排滯區的作用過程,坡度越大則徑流量越大,沖刷量也越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蝕越嚴重。某地區根據沉陷穩定后地面坡度的大小,將地面沉陷對耕地侵蝕程度的影響劃分為6個等級(表1)
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高潛水位礦區,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土壤容易鹽漬化,季節性積水區域則在地表產生炭化層,出現沼澤化現象。當潛水位接近地表,達到農作物根系所及范圍時,將阻止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抑制根系的生長,導致作物的減產。當潛水位接近地表時,潛水蒸發量增大,同時由于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加強了土壤水溶解固體物質的能力。當土體母質含鹽量大,地下水礦化度高時,地下潛水鹽分能夠補充土壤水鹽分。隨著含有大量可溶性鹽分水的蒸發散失,大量鹽分逐漸貯留于地表,特別是在干枯季節,地表水大量蒸發散失,加快了地下鹽分的輸送量,使田地更加容易鹽漬化。沼澤化現象出現在過濕地區,由于土壤經常處于過飽和狀態,養分養料通過水的淋濾隨地表水或潛水逐漸流失,這時少養分喜濕植被開始叢生,土層更加過濕。使土壤狀況惡化,有機殘物的分解過程緩慢,形成較厚的草根層或積累成泥炭而演變成沼澤化土地。在高潛水位或地表積水較多的地區,通常在水緣周圍形成沼澤帶,一般作物不易生長,只有一些耐鹽喜濕性植物生長,因土壤的理化以及生物性質惡化,通常難以得到改良利用,嚴重影響土地的永續利用。
土地荒漠化開采沉陷破壞了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平衡,致使耕地發生潛在荒漠化,特別是在氣候干旱少雨的西北礦區較為明顯。以大同市為例,土地荒漠化在該地區不斷加重,且有逐年擴大趨勢。調查發現大面積開采地下資源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因采礦造成土地塌陷、山體滑坡。很多山區百姓因無水不得不搬遷,搬遷后遺棄的耕地因缺水,植被不能很好恢復,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地一旦荒漠化,就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災難。煤層大面積開采后,不僅使地表出現沉陷現象,而且采空區的冒落和下沉會造成地下導水裂隙帶貫通,改變地下水的徑流條件,甚至導致煤礦周圍各含水層疏干,改變區域土壤層水分的動態關系,使地表更趨于干燥,抗蝕能力減弱,加劇水土流失,
篇三:土地復墾方案
附件1: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書(內容和格式)
項目單位:編制單位:
(封面)
****項目
報告書
年月日
1
土地復墾方案
項目名稱: 項目單位 (個 人):單位地址:聯 系 人:電 話:送審時間:
2編制單位及人員基本情況
為加強土地復墾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依據土地復墾相關法律法規,指導和規范有復墾任務的生產建設單位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書,制定以下編制要求。
1 總則
1.l 編制目的
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將生產建設單位的土地復墾目標、任務、措施和計劃等落到實處;為土地復墾的實施管理、監督檢查以及土地復墾費征收等提供依據。
l.2 編制原則
根據當地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按照經濟可行、技術科學合理、綜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結合項目特征和實際情況,體現以下復墾原則:
(一)源頭控制、預防與復墾相結合; (二)統一規劃,統籌安排; (三)因地制宜,優先用于農業。
1.3 編制依據
(一)《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復墾專項規劃等有關規劃;
(三)地方性土地復墾相關法規;
(四)國家有關土地復墾政策性文件;
(五)《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使用)等技術標準。
【土地復墾報告】相關文章:
《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1篇)10-09
八年級地理《土地資源》的教學設計10-14
清稅報告和清算報告模板02-15
empb報告02-16
報告格式要求04-04
心理報告格式06-01
solidworks報告精選范文02-16
關于報告的格式02-24
支教的實踐報告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