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扶貧的感想文
關于扶貧的感想文
不久前,澧縣地稅局一行20人趕往甘溪灘鎮政府,鎮長和扶貧專干在鎮政府會議室等待參加扶貧活動同志們,縣局副局長田聯科同志簡短介紹太青村精準扶貧對象的情況,和本次結對幫扶活動的安排。會后隨即趕往我縣海拔最高的鄉村――太青村,不到40公里的山路卻用了2小時才趕到太青村部。
我跟隨縣局副局長宋浩同志走訪了4個貧困戶。有兩戶是因病、一戶是因殘、一戶是年事已高兒子因病無力贍養,這四戶有一對是母子。一戶因病的是在1978年響應黨的計劃生育號召進行男扎,由于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造成后遺癥,不能從事體力勞動,男性功能的喪失是造成妻子出走的主要原因。剛剛建好的新房無門、無窗扇,家中無一口柜。一戶因殘的是2008年外出打工時右手中指、食指機器切斷,雖然縫合但不能從事采茶和重體力活。我們這次扶貧一是結好對子,二是對困難戶發放慰問金,三是確定幫扶項目,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通過這次親身體驗,感覺扶貧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是從農村醫療上進行扶貧
邊遠山區的醫療條件遠遠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一方面是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達不到要求,另一方面邊遠山區的群眾自我保健和自我保護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小病小災靠身體抗,大病來臨不是缺錢就是難跑。
二是從農村養老機制上進行扶貧
四戶幫扶對象一個年齡80歲,其余3個年近60歲。按說他們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沒有健全養老機制,又沒有養老保險,只有“爬一爪吃一爪”,沒有收入只能挨餓受窮。
三是從技能上進行扶貧
邊遠山區的農民一般都缺乏一定技術特長,縱使有一技之長的人絕大部分都會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留在山里的極個別辦起茶廠。
四是從后勁上進行扶貧
扶貧只單純送錢給物只能解決一時之困,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走訪過程中明顯感覺到有的貧困戶對生活缺乏信心,心理上沒有走出貧困的陰影,我們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從以上幾點來看精準扶貧要有大局觀念,要動員全社會齊心協力來扶貧。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鄉鎮的能力是有限的,國家、地方、單位和個人全方位攜手出力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是要建立健全農村養老機制,建立養老院,要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依”。二是要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較為便利的集鎮建立較好的醫院或醫療點,便于邊遠山區群眾就醫,真正解決好就醫難的問題,再是加強醫療衛生知識宣傳,讓人民群眾自己懂得醫療保健,讓邊遠山區的群眾少得病、不得病。三是合理安排扶貧資金和項目促使貧困地區的群眾恢復“造血功能”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讓貧困地區的群眾接受較好技術培訓、讓他們的后代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四是要從后勁上進行扶貧,與地方政府一道找到“病根”,對癥下藥,為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尋找致富路徑,提高致富的能力,靶向治療,扶到根上、扶到點上,才能使貧困戶真正得到扶持,就是“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扶貧活動應該是播種希望收獲未來的善舉,老、弱、病、殘的貧困戶確實需要得到扶助,要為其增強“造血機能”,在全社會的幫助下真正站起來,走上康莊大道。我認為扶貧的模式應該是“扶貧+助學”更為完美,讓太青村人真正看到希望和未來,讓大家感受到溫暖,只要有了文化、有了知識、有了技能才能真正擺脫貧窮!
【扶貧的感想文】相關文章:
學習宋文博先進事跡的感想10-18
精選扶貧規劃工作小結03-20
植樹帶來的感想03-19
《岳飛傳》感想08-22
臺灣旅游感想03-19
環境調查感想03-19
感想怎么寫12-08
公司年會感想03-19
《草原》教學感想01-15
幫扶單位扶貧工作計劃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