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民共和國音樂教案
華人民共和國音樂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演唱歌曲中,,能夠體會國歌的情感并用歌聲真正表達國歌的神圣與莊嚴。
2、了解國歌的原名及其詞曲作者,知道國歌產生的時代背景,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理解歌詞的含義。
3、準確掌握國歌的旋律、節拍、節奏、力度及歌詞等要求,知道號角音素和出神入化的三連音、附點音符以及休止符給以歌曲音樂的力量。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國歌及其相關知識的學習,真正體會國歌的神圣與莊嚴
三、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唱準國歌、唱好國歌。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視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升旗儀式),思考:為什么在這時候升五星紅旗,奏國歌呢?
師:國歌與國旗、國徽同屬國家的重要標志。升五星紅旗、敬禮、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最莊嚴而神圣的儀式,是愛國情懷的最直接表達。那么,今天這節課我們再次來唱響國歌,更深入地了解國歌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新課教學
1、生隨琴演唱國歌。
2、解決難點,糾正容易唱錯的部分。
3、介紹國歌的創作背景
(1)國歌的創作背景
師:關于國歌,你知道多少?(誕生時間、背景、詞曲作者、深刻含義、積極作用)
師:《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于1935年。當時中華民族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又要抗擊日本軍的侵略,可謂內憂外患。接下來我們來觀看幾張圖片,看看敵人是如何侵略我們的祖國、傷害百姓的。(日軍殘害百姓的圖片)
在這種緊迫的關頭,《義勇軍進行曲》就像一支戰斗的號角,鼓舞了中華民族兒女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去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去建設社會主義。
4、再次有感情地演唱全曲,思考:曲譜中是如何表達愛國的情感、鼓舞人們奮勇抗敵,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5、分析歌譜
(1)附點、三連音、重音記號
師:這首歌中,運用了大量的什么節奏?(附點、三連音)
作曲家運用了大量的三連音給人一種緊迫感,構成號角式音調,似乎在熱情奔放地號召人們奮起抗敵,讓我們在音樂中感到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師:這是重要的“警句”。曲作者在這里運用了全曲中的最強音、最高音。“中華民族”四個連用四個四分音符,都加了重音記號,使人感到堅定、有力,它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到了”加重音記號,更是斬釘截鐵。音樂營造了一種緊張、迫切的音樂情緒。當歌曲進行到“最危險的時候”師,音樂增強了向前沖擊的氣勢,似
在吶喊、在疾呼,每一個音都包含著號召人們快快奮起,共同挽救祖國危亡的情感和力量。
(2)旋律的走向
師:歌曲的第一句帶有號召性的歌詞,被作曲家按“5135”的上行趨勢來處理,加之后半拍的起句,給人以緊迫之感。旋律往上走的,在音樂創作上叫做“上行”。(請學生在歌譜中“起來”處標上“上行”)
師:作者把這首歌詞放在中低音區,音符緊湊,歌詞密集,預示著中國人民發自心底的力量,表達了億萬同胞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人們唱著它,感到渾身醞釀著一種不可抗拒的、不可阻撓的力量,終于引出了有力的吼聲。
(3)結尾部分的三個“前進”
師:曲作者在三個“前進”后再添加一個“進”,為什么?
師:在語法上看似多余,但這卻是畫龍點睛之筆,曲譜“進”出現在強拍上,一方面使得歌聲更具有創造性,能夠反復連續地唱。另一方面它加強了這首歌的終止感,同時有無限的余味,象征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
6、再次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7、介紹詞曲家——田漢、聶耳
8、了解國歌的歷史沿革
(三)理解國歌
1、師:抗戰時期,國歌是民族的號角。那么到了和平年代,我們為什么還要演唱國歌呢?國歌在這個和平年代又賦予給我們怎樣的深刻的意義呢?
師:是的,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你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無論正遇到什么艱難困苦,只要你聽到這振奮人心的旋律,你就會感到一種自豪!一種力量!《國歌》所產生的那種巨大的凝聚力,把每一個中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它象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尊嚴與主權、展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它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維護世界和平。身為中國人,我們要做到會唱國歌、唱好國歌。
【華人民共和國音樂教案】相關文章:
飛天音樂教案10-31
音樂教案(精選11篇)05-08
關于音樂軟件的教案03-20
《簫》音樂教案反思07-18
《花木蘭》音樂教案04-23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關于音樂爸爸的教案(精選14篇)06-12
音樂教案春曉(通用10篇)03-18
流行音樂教案設計01-30
《愛我中華》音樂教案(精選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