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之門的教案
關于大學之門的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校門建筑作為學校出入口標志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欣賞、領會大學校門造型所體現的各自獨特風格和美感以及從中反映出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2.初步學習校門的設計,懂得校門的一般結構,認識校門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門設計的基本方法。通過利用各種美術媒材進行設計練習,提高空間設計的創造與實踐動手能力。
3.激發學生對大學的向往,樹立志向;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并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美術設計的獨特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欣賞不同風格與美感的大學校門造型,懂得校門的一般建筑結構,初步學會利用徒手畫或制作模型設計出校園的大門。
難點:理解大學校門造型中反映出的歷史、文化內涵,設計出有一定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且結構合理的學校校門造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查詢收集相關大學的資料。
(教師)課件,當地一些學校校門設計的圖片。
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
(1)生活中人們會看見各式各樣的門,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個園子都會有自己的門,為什么需要門?門有什么作用?(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匯報)
教師啟發學生回答,得出門的一般功能:門是圍起來的內部空間的出入口,人流和車流出入的通道。
(2)從“門面”、“門第”、“門望”、“門風”、“門當戶對”這些詞匯的解析中,指出門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門還具有識別、標志、象征、體現內部性質的重要功能。
(3)由于門在建筑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因此在設計門的時候除了要滿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門的造型設計體現出獨特的風格與美感。
(4)大學,是每個莘莘學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那些有一定歷史的校
門設計,更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國內一些高校斥巨資、請專家來設計、建造學校的大門,以美化周邊環境,提升學校的影響。其中也不乏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杰作,它們都是值得我們繼承與學習的。
2.講授新知:
設問: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學,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學嗎?學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學校門賞析。
a.學生講述北京大學的歷史背景資料,要學生講一講他們想象中北京大學的校門會是怎么樣的,與課本上的北京大學校門一樣嗎?
北京大學是一所有著百余年歷史的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中國人文社科界許多有影響的人士出自該校。當初修建校門時為了與校園的整體建筑相協調,曾征求了許多的方案,最終選擇了這樣一座三開間的,風格古樸的中國傳統式建筑作為校門。這是西校門,也是學校的正門。如今,它已經成為北大的標志與象征,進入這座大門,就進入了北大這塊精神的圣地,登上了這座神圣的學術殿堂。
b.欣賞校門造型以及裝飾。開間、進深、朱漆宮門、門上銅釘、宮燈、圓柱、斗拱、彩繪、匾額、瓦頂以及威武的大石獅。這樣的建筑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學府的性質,反映出北大的歷史與文化。
c.與西校門相對,還要修建一座東校門,有兩個方案: 方案一,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穩的混凝土為建筑材料,現代材料與城市景觀相對話;方案二,采用仿中國傳統牌坊的樣式。要求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并嘗試提出自己的建議。
(2)清華大學的校門設計各有怎樣的特色?
a.學生一起欣賞分析校門的造型。石結構、對稱式,一大二小的拱門,古典的柱式,曲線型渦卷,整個造型穩重而精致。
b.教師提問:這樣的建筑造型會是屬于什么建筑風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復古主義風格后,再追問,為什么一所中國著名的高校的校門會設計成西方的建筑風格呢?啟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c.校門的設計風格與學校的歷史有關,清華大學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可見清華大學的發展初期,包括校門的造型都有著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后,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國家重點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多學科性的工業大學。讓學
生談一談對課本中清華大學新建的西校門的評價,新校門與舊校門在造型風格上有什么聯系與區別?新校門是怎樣體現新的學校性質的?
將北大校門與清華校門這兩個一中一西的建筑風格進行對照欣賞。教師提示,學校大門不僅僅是一個進出的通道,同時反映了這個學校的歷史、文化等內容。
(3)中國美術學院校門賞析:
著重指導學生欣賞分析中國美術學院校門這一設計體現了古典與現代交融,細節與大氣并存的建筑設計風格,講述校門設計與整體建筑和西湖環境是如何達成渾然一體的。引導學生體會從中反映出的中國美術學院兼容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弘揚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
(4)武漢大學校門賞析:
教師提問:看到這個校門,你從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看見這個校門,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學校的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這是一個以牌坊的形式來設計的校門。牌坊是中國古老建筑形式,具有導向、指示、標志的作用。
(5)香港教育學院校門賞析:
香港教育學院校門采用框架式結構,簡潔現代。教師提示校門建筑的色調也能傳達信息, 香港教育學院校門綠色的基調就象征著年輕人擁有的理想、成長、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體現了師范院校的教育性質。
(6)總結回顧上面五所大學的校門設計,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門設計會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不同地域的校門設計也會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不同的時代特征與地域文化特征就構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
3.小知識的輔助學習:
承接前面的講解,學習“小知識”,指出門的設計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建筑風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裝飾所具有的時代共性。古今中外歷史上已經形成了許多的建筑風格。利用課本中圖例,分別分析歐洲古典建筑、現代主義建筑、中國古典建筑的造型特點、功能布局、裝飾構件。可以重點介紹中國古典建筑中的裝飾構件,如屋頂、垂花門、須彌座、斗拱、榫卯等,以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4.課堂練習。
請學生講述自己學校的歷史,教師補充,師生一起分析自己學校的校門設計,指出設計中閃光點以及存在的缺憾與不足。用徒手畫的形式畫下自己學校的校門。
5.總結、評價。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相關材料。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門”,從文字說明門的歷史非常久遠,無論今天門的種類與樣式十分豐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變。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導學生得出門的最基本的結構,即有兩旁的立柱,立柱之間有門扉或門頂。
2.以浙江大學校門為例,分析校門的一般結構,校門通常由門柱、門扉、門頂、校名組成。但在設計時,往往有所取舍。
門頂:原來的門頂通常在大型門上有,主要考慮雨天開門的便利。現在,門頂成了設計時造型變化最多的要素。
門房:門衛所在地,即通常所說的傳達室。
門扉:為了限制出入者而設置的。目前以采用機械式的移動鐵柵欄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書法家的手跡。如北京大學的校名就是毛澤東主席所題。
在對校門一般的結構理解的基礎上,出示一些對基本結構有所取舍、強化、變化的校門設計,如門頂與門柱合為一體的,省略了門柱的,變化了門頂的。
教師從這些校門造型中強調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學生可以用畫形式線的方法概括整個校門的設計。為了能更為直觀地體現形式美法則,如對稱與均衡、對比與統一、節奏與韻律等,教師簡要地在黑板上手繪校門造型的示意圖,解釋形式美法則在其中的體現。
3.教師畫出的這些造型示意圖,按傳統的磚、木、混凝土材料是無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筑是具有藝術與技術的雙重性,技術材料的發展為新穎的造型設計提供了可能。隨著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重視,校門的設計造型越來越豐富,從簡潔明快到精美華麗,材料的選擇也多種多樣,除了木、石以外,還有金屬等許多材料可供運用,教師要啟發學生說一說各種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強調并不是越現代的材料就越好,關鍵是能夠體現出你的設計構思。
4.欣賞電子科技大學的校門,校門采用鋼架結構,頗為壯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門、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校門、西安交通大學校門,這些不同的造型結構,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筑美感。要求學生想一想:從這些各具特色的學校大門中得到什么啟發?得出不同的造型結構與建筑材料就是為了追求文化內涵與建筑外形的和諧統一的結論。
5.校門設計中,門頂是最具造型變化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例說一說學校大
門門頂的設計可以有些什么變化?
①彎曲的面創造了舒展的空間效果。
②簡單的空間通過相似的累積顯得豐富多變。
③“百年樹人”是設計者的立意點。
④透明材質、鋼架結構與混凝土組合,顯示科技、理性的設計主題。
⑤門頂的架空別具一格。
⑥傾斜向上的形體賦予作品動感與力度。
⑦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讓他們談一談門頂還可以設計成什么樣子。
6.結合對課本中學生作業的分析與借鑒,簡單介紹幾種表達設計創意的方式,如剪貼浮雕、鋼筆畫、彩色筆畫、立體紙模型等。著重介紹立體紙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7.根據學生情況與學習建議,分層次完成實踐練習。
(1)引入一些當地的大學或其他學校的校門造型,由學生談談對這些校門設計特點的理解,并用徒手畫的形式畫一畫這些校門。
(2)用鋼筆或彩色鉛筆等工具,設計自己學校的大門。
(3)用紙張或其他材料,設計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學的校門。
8.總結、評價。
【大學之門的教案】相關文章:
大學教案的寫法10-05
中國大學與英國大學的對應關系總結03-20
進入大學后的感悟03-20
關于大學結業總結范文02-15
大學學生軍訓感悟03-19
大學生實踐的報告03-19
大學課堂教學設計精選02-27
大學班級總結范文模板03-20
大學生假期報告03-19
《左傳》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