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教學反思
相似三角形的教學反思
一、背景介紹:
只要是在教學一線,就會遇到這樣的窘境,當學生的課堂活動呈現一片繁榮,教學活動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緊鑼密鼓,熱熱鬧鬧朝著預設的軌道前進時,突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個有學生冒出一句與你教學設計可能完全不同,但又帶著“金子般閃光”的意外發言———打斷了你,若對這“意外的發言”給予重視,評價肯定,抓住其合理成分施教,勢必打亂整個教學設計,若斷然否定,置之不理,或搪賽過去,不但會輕易錯過一個“千里難覓”的適合學生思維發展與創新的教學契機,而且還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是進退兩難!此時此刻,何為“重”,何為“熊掌”?你如何“舍魚而取熊掌”?現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的教學案例,對此進行探討,希望能引起廣大同仁重視與討論。
二、案例描述:
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18。4畫相似三角形時,我以畫相似三角形為例。即:已知△ABC,畫△AˊBˊCˊ,使△ABC∽△AˊBˊCˊ,且△ABC與△AˊBˊCˊ的相似比為1:2(將△ABC放大2倍)。通過我的板演示范引導分析,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位似中心,在三角形內部,外部與三角形上進行探索,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板前示畫,并介紹畫法及推理過程,課堂氣氛活躍,對此我感到很滿意,因為大部分學生是按照我備課時所想到的情況逐一展示說明。
在集中歸納、點評,突然劉躍站起來,冒出一句:“老師,當位似中心在三角形內部時,連結位似中心與名頂點,我反向延長線段OA、OB、OC得到△ABC放大后的側立圖形,你看行不行?”。因為劉躍平時上課好說一些與課上內容無關的結論,所以,當時,我連看都沒看,隨口說了一句:“你的高招下課后再說”隨即又興趣盎然地繼續展示我早以設計好的內容。而劉躍紅著臉,低頭坐下,無心聽課。時而東張西望。當我講完之后,我巡視一周,發現有好幾名數學學的很好的同學,也用一種茫然的目光注視著我,我走下講臺,隨手拿起一本練習本,發現他也是用剛才劉躍同學所說的畫法畫的,他們也在等待老師的指導與所下的結論……這種方法行不行。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拿著練習本走回辦公室,仔細一看,此種方法完全可以。雖沒按常規方法,連結OA并延長Aˊ使OA:AA=1:2,同理確定Bˊ、Cˊ,但反向延長線段,得到倒立放大2倍的相似圖形,足可以看出劉躍思維的敏捷性,創新性,我們新一輪課程改革不就是以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為主,培養“再創造”能力嗎?我為自己的斷然否定態度而后悔。
三、案例分析:
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學生往往存在著一些教師在備課中沒有想到或者沒有準備到的創新思路或方法,這些方法甚至比教師的方法還要高明,而這些思路又常常通過學生的“意外”發言表現出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待學生的“意外”發言,讓他們把話說完,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提供一個平等交流,表達的機會,認真聽取學生發言,放下教師的架子,虛心向學生學習,并及時激勵學生的創新行為,認真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因勢利導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本案例中,我對劉躍同學的“意外”發言采取斷然否定的態度,而導致錯過一次激勵學生思維發展和創造的良機,令人痛心。
四、案例體會:
教學的本質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見解,實際上,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生并不是知識信息被動的吸收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構建者,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用個人持有的思維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檢驗和批判,不同的人看到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學生“意外”發言,千萬不可斷然否定或輕描淡寫地一語帶過,搪塞過關,一味地依照自己已有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機械教學,而應發揚教學民主,積極鼓勵學生發言,善導學生發言,并根據學生發言,靈活機智地調整自己教學設計,因勢利導地開拓教學,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和探索的主人。
【相似三角形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與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3-20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反思(精選14篇)03-21
三角形三邊關系教學反思(通用12篇)09-16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