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個優秀教案的方法
設計一個優秀教案的方法
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上可以看出,教學設計過程包括很多環節,涉及到諸多要素,其中目標、學生、策略和評價是構成教學設計的四大基本要素。
問題一
一個完整的教案包括什么?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要以目標為核心
在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中,目的的設計是為了優化實現預期的目標,因此在看到備課題材時必須明確“要到哪里去”的問題。你接下來設計的師生的活動、教學的流程,媒體的設計與選擇、教學策略的確定及其應用,都要圍繞實現教學目標來進行,又都要受到教學目標的制約。
問題二:
備課目標的要求是什么?
普通的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
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行為與創新
■課時安排
■教學方法與手段
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采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游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與難點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導向以策略為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其行為和情感變化反映出來,學習最終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因此教學設計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分析,在分析學習者一般學習規律的基礎上,了解學生需求、初始能力、接受能力、個別差異等,對學習的外部環境與刺激及其內部學習過程發生和進行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加以統籌分析,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學情
教學策略是指在具體條件下,為實現預期目標所采用的途徑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確“要到哪里去”后,解決“怎么到哪里去”的問題。教學策略包括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和教學資源管理策略三類。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結構程序策劃、教學媒體材料設計與開發等,均屬于教學策略的范疇。在教學設計視野中,教學策略是教學過程的綜合解決方案,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
教學設計要以反饋評價為調控
反饋評價是系統科學的重要方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個系統只有不斷地更新完善,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教學評價就是將學生的反應輸出狀態與預期目標相比較,看看“有沒有到那里去”。它通過確立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科學方法對收集到的教學反饋信息進行
分析與處理,從而獲得對教學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進行修改的信息,以使教學更加趨于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將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分解為諸多要素是為了便于深入地分析、理解和掌握。在實際工作中,應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保證“目標、學生、策略、評價”教學設計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輔相成,產生1+1?2的整體效應。同時也需注意到教學系統是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許多涉及的因素是變化的,教學設計工作應在科學的基礎上靈活、創造性地進行。
問題三
教學流程有哪幾個大的環節組成?
1、課前準備
2、導入
3、主題探究 新授
4、練習 強化鞏固 注意評價
5、總結拓展
教學環節
一、課前準備
什么是“課前準備”呢?說起來好象每一位老師都能談出幾點來,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課前準備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呢?
傳統觀點把課前準備叫做“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媒體?..現在,“備課”一詞已經被一個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學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感的生命過程,對這樣的一個過程,“備課”就顯得比較簡單,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既是一個復雜的物質準備又是一個理想的心理預期。
一提起教學設計,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設計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學藍圖。所以,教案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
1、對老師來說,教案的內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體現不同的教學內容的特點、自己的風格
3、教案中體現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的。
4、在重視“預設”的同時重視“呈現”。預設越完美,給呈現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適當設計“留白”,給學生自由發展讓出空間。
在教學設計理論中,對課堂教學的過程的認識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對教學過程的認識,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學是一個“物理”系統(傳統的觀念),另一種觀點認為,教學是一個復雜個“生命系統”。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教學過程是線性的漸進過程,把教師的教學要素視為決定性因素,把教學過程視為剛性的過程,以追求教學“效率”為原則。在這重觀點中是不具備成長的觀念的。新的教學觀點認為,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發展變化難以預料,具有不確定性,教學設計應該不應是完全預測的、精確的、而應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的話語,進行師生交流,這樣,必然導致教學過程的不確定狀態。教學設計應該是寬松的、靈活的、多少帶有不確定方式,以容納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學生獲得深刻的理解。教師應當在學生的挑戰(質疑、不解、發問??)中使教學計劃不斷生成和實現。
二、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導入與該課教學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新課的開端,是教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
一般來說,導入新課,設計導語,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符合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教學伊使的導語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必要而有機的部分。
2、符合教學內容。
3、從學生是實際出發。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要通過學生的學習來體現。因而導語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照顧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征。不要用過深的教學內容作為引語,否則學生無法接受。
4、從課型的需要入手。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課要注意溫故而知新,架橋鋪路;講授課要注意前后照應,承上啟下;復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
5、導語要短小精悍。一般來說兩三分鐘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容易喧賓奪主。
6、形式要多種多樣。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基本導入的方法。
1、由問題導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章節教學之始,教師可以編擬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或滲透本課學習目標研究主題。
2、由科學故事導入
3、由詩句、諺語、俗語導入
4、由學生身邊實例導入
5、由社會熱點導入
6、由多媒體演示導入
三、主題探究
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主題探究。“主題”指課堂教學的主題,“探究”指師生對本課主題的學習和研究。傳統的教學把這個環節稱作“講授新課”。
新課堂的主題探究環節的處理方法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題探究的核心特點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轉變教師教的方式,轉變學生學的方式,是這一教學環節的核心問題。“主題探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這一環節實施得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如何進行這個環節的教學?恐怕一百個老師就有一百種看法。但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存在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但是,課堂教學確實有好壞之分別,我們不能固定一種進行“主題探究”的模式,但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主題探究”環節的優劣。
(一)、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巧妙的設置結合點
一堂課,無論講授什么內容,不論采取哪種教學模式,都要遇到以下幾對基本矛盾。
1、接受間接知識與親歷經驗的矛盾
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給學生創造一個快速接受間接知識的環境和路徑。間接接受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主題探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能因為強調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接受間接知識,進而否認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的重要性。親歷才能使一個人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體驗獲得知識的艱辛,才能實現立體收獲,既收獲知識,有享受了過程教育,體驗了學習中成功的愉悅。
2、教師作用與學生作用的矛盾
教師是課堂教學、主題探究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引領者,教師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題探究的參與者、親歷者和跟進者,沒有學生的作用同樣沒有教學的發生。
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會使學生陷入被動,產生消極;過分強調學生的作用,就會使教學無序、低效。
3、學習目標的共性與個性的矛盾。班級授課的教學形式強調學習目標的一致,強調主題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個性之中,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共性。沒有學生的個別學習也就沒有班級教學的總體收獲。這就是班級教學中“收”與“放”的關系。不收,共同學習就很難維持,不放,學生個人學習的積極性就不會被充分的調動。
上述矛盾幾乎充斥著每一節課。因此,我們不能為了提倡探究學習,就 否認講授學習,即便是在以探究為主的課堂里;也不能在承認講授作用的時候,有意無意的拒絕探究的方法,即便是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中。“過猶不及”,這是一個基本理念。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藝術,就在于一定條件下確定好矛盾雙方的結合點。結合點找得準,課堂教學就能和諧進行,這樣的課就是一堂好課。
(二)、學生的參與度是評價課堂教學效率不可忽視的指標
按照新課程的主張,教師與學生都是活動的主體,教材是教學的客體。因為教師的引導地位和成人優勢,教師參與教學活動是不成問題的。要注意的是,教師的過度參與會抑制、排擠學生的參與程度。因此,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是課堂教學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個別教學、小組學習、動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傳統教學定勢還十分牢固的今天,在知識考試壟斷評價世界的今天,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參與。
四、強化鞏固
強化鞏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鞏固一般發生在主題探究之后。課有課的鞏固,單元有單元的鞏固。鞏固的目的就是強化。但是強化不只發生在鞏固階段,強化往往與主題探究交替進行。那么如何搞好這個環節呢?
1、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鞏固
理解知識是鞏固知識的基礎。要使學生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首先在傳授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留下極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理解知識和鞏固、記憶知識聯系起來。強調理解記憶,并不否定在教學中還應要求學生對一些知識做機械記憶。例如,英文字母,古詩詞等。
2、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復習是鞏固知識的主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好復習,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復習與記憶的任務,力求具體、明確;要安排好復習的時間,及時進行;要注意復習方法的多樣化,運用提問、講授、作業、實驗等各種方法進行復習。要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學會通過整理編排知識、寫成提綱、口訣幫助記憶。
3、提倡積極的強化鞏固
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變式教學來鞏固,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擴大加深原有知識和積極運用所學知識與實際來鞏固,還可以采取變更學習的組織形式來鞏固。這些方法與簡單的復習相比較,是一種跟為積極的鞏固,這個要求學生在鞏固中前進!
五、總結拓展
老師們認為什么樣的課堂總結是好的呢?“學生帶著問好來,帶著句好走”,所有的問題都得到圓滿的解答,這樣的一堂是我們曾經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不能過于關注學生的認知,不能忽視學生情感,如果過于關注學生的達成,將會忽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帶著問號來,帶著問號走。好的課堂總結,既能使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也能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拓展新的道路。
(一)、課堂總結的意義
1、對所講授的知識加以總結、整理
2、深化概念、規律、反饋信息
3、設下伏筆,活躍思維,為后續教學服務
(二)、總結拓展的方法
1、畫龍點睛法
老師在結束時,把精彩的片段或關鍵問題,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設計成能發人深思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升華。
2、置疑法
老在學生順著自己思維走,準備結束新課的學習時,突然設置疑問,使趨于平靜的課堂再起波瀾。這種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課外。
3、求異法
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前后聯系,將一些有共同特點的內容的相異點列出來,進行分析對照。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加深認識。
4、銜接法
為了下節課的順利進行,老師通常在結束一堂課時,向學生提出預習新課的要求
5、啟迪法
【設計一個優秀教案的方法】相關文章: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教案制作方法01-31
最流行的平面設計方法總結11-22
書法優秀教案設計(通用11篇)05-29
《海燕》優秀教案設計(通用10篇)07-08
《電功》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0篇)11-10
《天窗》優秀教案與板書設計(通用11篇)02-07
《磁鐵的力量》優秀教案設計(通用5篇)10-10
《搭石》優秀教案設計(通用13篇)07-19
課外閱讀方法教學設計(通用10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