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廣角中的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中的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所講授的是教材第117頁的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體驗探究之樂。
一、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師,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發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并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么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的植樹問題:100米長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個間隔,而栽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因此一共要準備21棵樹苗。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二、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
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在設計植樹方案這一環節上,學生將間距定為1米、2米、4米、5米、10米,體現了思維的多樣性。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現實,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 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車站臺的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上完課后,感覺到有以下不足之處,希望在以后的課前預設和課堂教學中努力改進:
(1)本節課總覺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學生對如何求間隔數感覺有些不熟練,因為在課的設計中我缺少了這個環節。我認為“路長÷間隔=間隔數”這個關系式的推導和教學過程很重要 。
(3)在學生畫圖操作之前,我對畫圖提出的要求也不夠明確,所以有些學生在圖中亂畫,填寫表格的時候也顯得有些茫然。后來在我的舉例示范中學生才明白這個操作的具體要求。
(4)我在設計練習題時題型太過單一,可以出一些選擇題和判斷題。
【《數學廣角中的植樹問題》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20篇)03-28
數學廣角集合的教學反思03-20
關于數學廣角的教學反思02-15
《數學廣角搭配》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12-13
數學相遇問題教學反思01-29
植樹問題的教學設計02-28
《奧運中的數學》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07-29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參考02-22
數學教學反思03-19
關于《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