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
本課是小學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復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于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可取之處:
1、情境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抽撲克牌”的小游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游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2、在學生操作活動中恰當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操作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根小棒放進3個紙杯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并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然后再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繼續探究:把5本書放入2個抽屜,部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幾本書?那么7本書呢?9本書呢?
3、在生活情境中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么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里,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的理念。比如:任意點13個同學起來,至少有2個同學在同一天過生日。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仡櫿澱n我覺得在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中,老師處理得還是有點粗,特別是在學生敘述的過程中,學生用比較凌亂的語言的進行描述,教師指導不夠,因為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就是沒有很好地強化理解“總有”“至少”的含義。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關于血糖檢測的原理總結03-09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