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歷史調研報告

時間:2025-04-11 16:00:15 藹媚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歷史調研報告(通用5篇)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調研報告(通用5篇)

  歷史調研報告 1

  一、調查背景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普遍調查,以一個班為調查樣本,調查方式是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我們歷史組制定問卷,之后分別在高一、高二展開調查,覆蓋面廣。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中生了解歷史的途徑不再是那么單一,而如今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的情況,雖然央視提出學國學,舉辦開心辭典,但是人們認為學文科并不能明顯帶來經濟效益,歷史學習自然就處于尷尬的境地。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高中生歷史學習情況及歷史學習興趣,針對每個班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進,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如何學習歷史,提高歷史成績。

  本次調查采取無記名的方式進行,發放問卷61份,回收59份。男生完成19份,女生完成40份。

  二、調查情況分析

  在問到是否喜歡學習歷史時,48個人選擇很喜歡、比較喜歡和有點喜歡,占81.3%。比例還是比較大。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歷史學習還是有興趣的,不反感。在教學中,可以多講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增強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當問到他們對歷史專業的認識,21個人選擇歷史專業是考古發掘的,26個人選擇歷史專業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有5個人選擇為從事歷史教學做準備,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對歷史專業還是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在問到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中,男生跟女生的選擇有點差別。男生喜歡的歷史人物主要集中在有名的政治人物上,如項羽、曹操、拿破侖、漢武帝等。而女生喜歡的歷史人物集中在文人,如毛澤東、李白、李煜、周恩來、屈原等。可以說還是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男女的差別。在談到如果時光可以回溯,最愿意生活在中國古代的哪個朝代時,34個人選擇唐朝,其次是漢朝。漢唐可以說都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大、比較繁榮的朝代,一個原因可能是影視節目的影響,但是由此也不難理解,他們都希望生活在比較強大的國度里,由此也似乎表達了他們對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最想去的歷史名勝古跡,大家的選擇還是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故宮、埃及金字塔、圓明園、長城等,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世界上舉世聞名的景點。其中很多都具有濃厚的歷史氣息。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探索歷史奧秘,了解歷史事實的'精神。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穿插的講一些這樣的歷史,以引起他們的興趣。

  按時間段和國別分,有29個人選擇喜歡中國古代史,15個人選擇喜歡世界古代史,10個人選擇喜歡世界近現代史,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喜歡古代史,古代史距離現在久遠,大家對古代史有較多的遐想和憧憬,對古人的生活比較感興趣。在問到按專題分,喜歡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還是文化史時,9個男生選擇軍事史,7個男生選擇文化史,而對女生來說,只有3個人選擇軍事史,24個人選擇喜歡文化史。由此可以看到男女生對歷史的關注點不同,男生主要集中在軍事史,而女生大部分選擇的是文化史。

  在問到你了解江西的歷史嗎這個問題上,2個人選擇非常了解,23個人選擇比較了解,29個人選擇不太了解,3個人選擇完全不了解。可以說對地方史的了解不是很多,有待加強。有34個人知道江西省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只有4個人經常去,27個人偶爾去,29個人表示沒去過省博。

  在問到對歷史課本是否滿意時,5個人選擇滿意,40個人選擇比較滿意,10個人選擇不是很滿意,3個人選擇很糟糕。絕大部分人對現行課本是滿意的。不過,在談到歷史課本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時,18個人認為應該增加歷史圖片,22個人選擇增加輔助性的文字閱讀資料,13個人認為應該調整教材的內容體系,還有6個學生選擇其他,有人認為應該按時間順序,中外結合的編寫教材,有人認為條理要更加清楚,還有人要求課本是彩色的。可以說他們提出來的要求在新課改中有所改進。

  在問到除了課堂學習之外,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么的時候時,17個人選擇歷史書籍的閱讀,32個人選擇歷史題材的影視節目,13個人選擇通過網絡,還有4個人選擇通過看小說獲取歷史知識。可以看到,大部分人是通過現代化的影視、網絡獲取歷史知識,而通過閱讀歷史書籍獲取歷史知識這一傳統途徑的人數明顯要少。

  在問到你喜歡的歷史老師的講課風格時,6個人選擇喜歡條理清晰,直接服務考試型,53個人選擇幽默風趣,知識拓展型,只有1人選擇循循善誘,交流啟發互動型,沒有人選擇照本宣科,自導自演型。可以說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幽默風趣,知識拓展型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上課既有意思,又能拓展課本之外的知識,無疑能打倒學生。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問的是將來是否有意愿報考歷史學專業,有2個人選擇會,28個人選擇可能會,12個人沒有考慮過,17個人選擇不會。可以說有一半的人可能會讀歷史,比例還是比較大的。

  三、調查結論及對策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學習歷史,他們對歷史學專業還是有比較清晰地認識。其中,男生跟女生在喜歡的歷史人物及喜歡的專題史時差別明顯。男生喜歡政治人物,在歷史上曾經有大作為的人物,而女生喜歡的歷史人物中,大部分是文人,他們比較浪漫,在歷史上有不平凡的遭遇。最想生活的朝代選擇唐朝的人是最多的,唐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全盛的時代。大部分人喜歡的時間段是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專題選擇上也集中在軍事史和文化史上。其中,男生傾向于軍事史,女生傾向于文化史。可以看到,高一(9)的學生大部分人還是對歷史很有興趣的,平時上課時多多引導,激發他們的興趣,我想他們是能把歷史學好的。在選擇最想去的歷史名勝古跡上,他們大部分人寫的都是一些舉世聞名的景點,其中有一些迄今仍存在謎底,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們探究歷史奧秘的心情。他們有探索歷史奧秘,探究歷史事實的欲望。這也是他們喜歡歷史的一個明顯表現。

  對江西的歷史了解上,大部分人是不夠的。得加強地方史的宣傳。江西省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34個人知道這個事實,但是31個人去過省博,29個人沒去過,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生活在上高,對本地的一些資源都沒有充分利用到,這可能與他們平時作業多,學習壓力大有關,但是學校對這些是比較清楚的,應該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一起去參觀省博。讓他們對歷史有比較清楚的感性認識,看到古代一些文物,激發他們的想象,增強民族自豪感。

  對歷史課本的滿意度上,有45個人滿意現在的歷史課本,大部分人認為應該增加歷史圖片,增加輔助性的文字閱讀資料。他們的要求在新課改中得到了重視。可以說新課改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有同學反映歷史課本要按時間順序,古今中外編排,但是我還是覺得學歷史,首先得把握線索,得通,只有在通史的基礎上,才能對專題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除了課堂學習之外,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歷史題材的影視節目以及網絡,傳統的閱讀歷史書籍的方式顯然不再是唯一的。這跟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有關。現在的科學技術帶來的網絡,為人們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網絡信息資源亂而雜,我們得辨別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雖然影視節目、網絡能帶來很多的信息,但這并不能完全取代歷史書籍的閱讀,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盡可能的掌握多種途徑,以獲取更多的信息。

  大部分學生選擇喜歡幽默風趣,知識拓展型的歷史老師,這不僅是他們對歷史感興趣的表現,同時也對我們老師提出了要求。他們并不是完全把學習歷史當做應付考試,其中還夾雜著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他們喜歡老師講課幽默風趣,拓展課本之外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向這個方向邁進,向這個方向努力。幽默風趣不是每個人能做到,我們要做的就是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以便在上課時能夠發揮自如,不至于講得干巴巴的,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們要避免照本宣科,自導自演。

  歷史是無法再現的,也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和模擬。所以,歷史知識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語言的傳遞,通過教師的講述,幫助學生感知歷史表象,理解歷史概念,掌握歷史發展規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是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往往面面俱到,一講到底,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獨角戲,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學生被動接受、興趣索然。現在新課改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在其中起的是引導的作用,在課堂上可以增加師生互動,讓學生多思考,深刻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情,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有30個人可能會學歷史,這個比例還是比較大的。可以看到他們班對歷史的喜歡,他們希望在歷史學上能夠進一步深造,了解更多的歷史,進一步探究歷史事實。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其實,大部分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甚至打算將來繼續深造,但是平時上課時,他們卻不活躍,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個問題首先得歸結為上課時是將歷史作為考試科目,是在學習歷史,加上做作業,給他們帶來任務,負擔,自然就沒有那么熱心。但是,如果教師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真正的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我想他們是會被打動的,他們上課時會積極配合,也會按時完成作業。這樣,歷史成績肯定也會明顯得到提高。

  四、結語

  此次問卷調查,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通過調查,我們了解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也了解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可以看到高一(9)班大部分學生對歷史是比較感興趣的,老師在上課時要多引導他們,拓展一些課外知識。當然,高中生歷史學習還存在很大問題,有些老師完全圍繞高考,只講一些與考試有關的,這無疑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拓展他們的見識,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不能一切圍繞高考,除了高考,還要學習一些基本常識,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他們得到最好的發展。這是教育的目的,是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每個老師都要清楚認識到的。而我們做此次問卷調查,也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的促進他們的歷史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歷史調研報告 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王,我有幾個鄰居也姓王。歷史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王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上網查。

  3、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來源:王姓源于姬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西周時期,周靈王之子太子晉,被廢為平民,子宗任司徒之職,私人因其是王族后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歷史名人:四大美女之一,西漢著名美女王昭君;明代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王陽明;著名的.田園派詩人王維;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唐代詩人王勃;邊塞詩人王之渙;皇帝王莽;詩人王昌齡;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

  現狀:王姓目前乃是我國第一姓氏,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量的7.25,也就是說每13個人之中就有一個姓王,相當于四川省的總人數,比德國總人數還多1000多萬人。

  四、研究結論

  1、歷史上,姓“王”的名人輩出,有草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和王昌齡,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他們在各個領域閃耀著光芒。

  2、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八位。

  歷史調研報告 3

  一、問題提出

  好幾個姓王的。“王”姓怎么來的?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王”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查找相關內容。

  2、查閱一些相關的書籍。

  3、問一些有關的人。

  三、資料整理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屬于以王族身份為氏。周文王第十五畢公高之后,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東周經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現在叫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后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歷史名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新王朝的建立者王莽;東漢哲學家王充;東漢思想家王符;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現狀:據統計,20xx年全國戶籍人口中,王、李、張三個姓氏的數量占據前三名。其中“王”姓和“李”姓的數量超過了1億。并且“王”姓比“李”姓略多,“王”姓有1.1億人

  四、研究結論

  1、“王”姓來源于落魄的王族,姓氏改為“王”;

  2、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數不勝數,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書圣王羲之,新王朝的建立者王莽……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著光芒;

  3、20xx年“王”姓依舊穩居第一人口。

  歷史調研報告 4

  大調研工作開展8個多月來,我縣各鄉鎮、街道,部門單位緊扣中心工作,立足自身職能,深入基層一線調研,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積極探索務實管用的新舉措、新機制,撰寫形成了一批高質量、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縣大調研辦將精選部分調研報告進行刊登,供各單位學習參考。

  本期刊發武義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董三軍同志撰寫的《我縣“民辦公助”保護歷史文物的思考》。

  我縣“民辦公助”保護歷史文物的思考武義縣在省內素有“文物大縣”的美譽,縣政府歷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近年來,通過申請國保省保專項資金、積極爭取縣級財政資金開展重點文物修繕、采用“民辦公助”籌措民間資金等方式,積極推進文物保護事業發展。

  “民辦公助”是以群眾為主體、政府給予一定資金支持興辦各種社會事業的一種建設模式。以文物保護修繕工作為例,就是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以財政補助為輔,以文物所有人自籌資金為主,吸引民間資本,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用活用好財政資金,妥善解決修繕難題。

  一、武義文物資源現狀

  我縣現有國保3處,省保10處,縣保67處,文保點78處,登錄點1457,合計161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浙江省歷史文化村鎮6處(包含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按標準規范登錄的161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古遺址40處,古墓葬25處,古建筑1155處,石窟寺及石刻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80處,其他文物6處。其中古建筑占總量分布的71.5%,近現代代表性建筑占總量分布23.5%,這兩類建筑占總量95%,成為文物修繕的重點、難點。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這些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殘損情況,許多建筑甚至出于瀕臨損毀的境地,保存狀況令人堪憂,亟需進行搶救保護。

  為了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2006年開始,我縣嘗試以“民辦公助”形式對文物進行搶救性修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經過數年的摸索,2017年我縣出臺《武義縣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和《武義縣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實施細則》,加快推進我縣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和“民辦公助”項目建設。十多年來,累計對我縣260余處歷史文物進行修繕補助,補助資金達650余萬,吸引民間資金達3500余萬。隨著我縣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和“民辦公助”項目實施,縣內文物保護現狀已有較大改善,許多修繕后的宗祠、古民居等辟為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文化禮堂及老年活動中心等文體活動場所,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

  二、推廣“民辦公助”

  保護歷史文物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隨著“民辦公助”的推廣,我縣歷史文物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文物保護工作仍存在較大的阻力和難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文物工作調研,以在我縣俞源、郭洞、山下鮑、陶村、履坦等古建筑相對集中的區域為例,存在這樣一些普遍的問題:

  1、保護意識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村莊建設如火如荼。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歷史文物被拆建、改建,導致古鎮、古街、古建筑等歷史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同時,人們對居住條件的改善愿望愈發迫切,不少古建筑已無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已逐漸被拆改。由于忽視對文物資源保護,嚴重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和法律法規意識,缺乏“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責任意識,受利益驅動,一些重要文物逐漸損毀或消亡。

  2、產權所有與保護修繕之間矛盾

  從我縣文物的產權分析來看,縣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屬于私人所有的占62.2%,屬于集體所有的占29.6%,國有的占7.6%。按照文物法律法規相關規定,不可移動文物是按照“誰使用、誰維修”的原則進行。但在實際操作中較難實施,人們認為保護文物是政府的事,應由政府投入,不愿按照文物法有關規定投入資金維修。特別是私人所有的部分民居產權牽涉人員多,若無人牽頭或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修繕計劃就被擱淺。屬于集體所有的,很大一部分逐漸成為村民堆放雜物的公用建筑,無人對其展開保護、修繕,導致不少文物建筑損毀嚴重。

  3、資金投入與修繕費用的矛盾

  我縣對歷史文物修繕主要采用“財政投入”和“民辦公助”兩種形式,2017年開始縣財政每年安排資金300萬元,用于民辦公助費用在100萬元左右,相對于我縣豐富的文物和歷史建筑資源,財政資金缺口是巨大的,只能部分補助。大多數文物位于經濟水平欠發達的山區,經濟基礎薄弱,無力承擔日常養護和搶修修繕工作,與此同時,社會資金的投入渠道狹窄,依靠群眾集資,資金量有限,眾多文物面臨“沒錢修、沒人修”的窘境。

  4、開發利用與循環保護的矛盾

  隨著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等項目建設力度的不斷推進,不少歷史文物已經得以修繕,但也面臨一個難題,開展修繕保護后,因缺乏有效利用,沒有旅游、資金輸入,往往閑置下來,修繕效果不能得到長時間保持,容易形成不良循環,對于出資者并沒有相應的回報,修繕融資渠道就越來越狹窄,只能依靠政府投入。

  三、深入推進“民辦公助”

  文物保護工作的建議:

  “民辦公助”是緩解歷史文物保護難題的有力探索,針對前期推廣中面臨的難題,我們還需進一步細化、深化,使“民辦公助”項目能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

  1、進一步推進項目落地實施

  針對當前我縣文物資源多,修繕難度大等難點,要加大推廣民辦公助項目力度,加強財政補助引導,利用杠桿效益,撬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優勢,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引導農戶做好日常養護和搶救性修繕。對于古建筑而言,若能做好日常養護,可以大大降低大面積漏雨、霉朽、倒塌等問題,可以延緩衰亡的速度。對于暫不具備全面修繕條件的古建筑而言,這樣的搶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意識

  培養和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比修復一件文物重要的多,這也是貫徹其他文物保護具體措施的重要前提。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宣傳形式,借助文化遺產日、節慶活動等宣傳平臺,讓文物工作見人、見物、見精神,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文物的保護僅僅靠政府是無法有效落實的,還需要帶動全社會對文物保護的認識,使老百姓充分認識到歷史文物在展示形象、改善環境、提升品位、助推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帶動作用,養成自覺保護意識,有效避免盜賣古建筑構件、對古建筑進行拆建等違法案件的`發生,做到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3、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民辦公助旨在通過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吸引民間資金投入,盤活文物資源。但面臨古建筑多、維修規模大、所需費用高的難題,按照目前的資金比例情況,支持的范圍很有限,無法擴大覆蓋面,無法調動積極性,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資金扶持力度,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實文物搶救修繕資金和日常保護經費,更進一步擴大民辦公助功效,通過花小錢,賺大錢、賺長遠錢、賺綠色錢。同時,還要增強文物自身“造血功能”,積極動員和引導各部門單位、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到文物保護中。

  4、進一步解決產權困擾

  政府、村集體可以通過貨幣補償或者產權置換的方式收購古村落內古建筑和房屋產權,為古建筑最終進入市場提供可能,古建筑房屋原住戶符合宅基地安置條件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安排宅基地建房,解決原住居民因新建住房拆舊建新而造成古村落破壞,以化解受保護古村落與農民新建民居之間矛盾。如蘇州市市區依靠社會力量搶修保護直管公房古民居實施,允許和鼓勵海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實現產權多元化,搶修保護社會化、運作市場化。如金華澧浦鎮用“招贅”令形式,用30年使用權換百萬元修繕費,這都是對產權困擾的一種嘗試。

  5、修繕保護要遵循相關原則

  我國《文物保護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對文物、古建筑進行修繕、保養必須遵守而不改變文物、古建筑原狀的原則。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價值,一旦改變其樣貌原狀便失去自身特色,致使其科學研究價值大大降低。要在不改變其原樣得到基礎上達到修舊如舊效果。目前,對歷史文物修繕查驗情況來看,還是存在一部分修繕不合要求,就無法列入補助名單。在今后古建筑修繕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對古建筑的主體結構、部件造成破壞,要保持古建筑原有的時代風格和建造工藝。

  6、進一步加強對文物的有效利用

  隨著時代發展進步,古建筑保護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將其合理利用,發揮最大的社會功能才是文物工作最終目的。利用好古建筑,不但需要充分發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還要合理凸顯出其在物質功能上的作用,進而促進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民辦公助修繕之后,積極探索修后利用,發揮文物社會功能,形成良性循環,一方面可以用作民間博物館、文化禮堂、參觀游覽場所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旅游開發,最為游賞紀念、經營服務等場所。通過綜合考慮古建筑的文物價值、社會影響力、人文環境情況等,科學確定延續原功能、賦予新功能,歷久彌新。

  歷史調研報告 5

  歷史遺留不良貸款包袱沉重,一直是困擾農村信用社經營的一大難題,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正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本文在總結農信社清收歷史遺留不良貸款經驗的基礎上,分析清收難點,試探求化解之策。

  一、清收歷史遺留不良貸款難點

  化解歷史遺留不良貸款,除依靠農信社自身“苦練內功”、發展業務,通過不斷增加盈利能力消化外,主要途徑還是要靠清收化解。但清收過程中普遍遇到如下問題:

  (一)信用環境差使“賴債戶”不良貸款清收難。信用環境差是“賴債戶”存在的“溫床”。“賴債戶”中不乏公職人員,地方政府部門雖屢次下發文件以行政手段配合農信社清收,但許多涉貸單位對清欠工作大多存在“光打雷,不下雨”、走形式的現象,清收效果不明顯。而非公職人員的“賴債戶”則多存有僥幸心理,通過外出躲債、拒絕簽字等方式逃避信用社債務。對于這些“老賴債戶”,無論信貸員怎樣軟磨硬泡也無濟于事。

  (二)缺乏政策扶持使農業經濟組織不良貸款清收難。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信社自主經營管理薄弱,各級政府行政干預致使農信社發放了一批低質量的農業經濟組織貸款,如一些村辦造紙廠、水泥廠等,隨著這些經濟組織的虧損、解體、倒閉,農信社的這部分貸款也由此沉淀下來。這部分貸款大多年限長、金額大、涉及面廣,由于缺乏國家相應政策扶持,而使此類不良貸款清收盤活難度相當大。

  (三)農業經濟的高風險性使小額不良貸款清收難。由于農戶尚未形成規模化農業經營,個體抗風險能力小,一旦出現天災人禍,債務往往難以償還。市場經濟的復雜化也使城市小個體戶常常血本無歸,無法按期歸還債務。這部分不良貸款具有單筆金額小、戶數多、分布廣的特點,加上不少貸戶外出務工、經商,有的還舉家外遷、下落不明。要盤活此類不良貸款,如果單靠信貸員一戶一戶跑清收,工作量巨大,而且勢必影響正常業務發展。

  二、清收歷史遺留不良貸款對策建議

  經過近幾年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信社不良貸款降壓工作已取得較大的進展,但一些“難啃的骨頭”仍然較大程度地影響農信社的資產質量,因此怎樣在原有清收經驗之外尋求化解之道是當前農信社應當思考的問題。本文僅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加大行政、法律清收力度,切實整肅信用環境。針對信用意識淡薄的“公職老賴”,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國家新出臺的《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把是否誠信作為公職人員年度考核“德、能、勤、績、廉”中“德”的重要考評內容,對惡意拖欠債務的公職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懲戒。對非公職人員的“釘子戶”,通過媒體曝光、法院執行拘留等途徑給予清收,這樣在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的同時又可整肅信用環境,達到清收一戶、震懾一方的效果。

  (二)創新機制,積極探索打包出售、債權拍賣、資產置換、委托清收等方式,多渠道消化歷史包袱。對于歷史遺留不良貸款,建議省級聯社在相關法律框架內盡快研究出臺指導意見,指導基層聯社根據具體問題,采用靈活、合規的'途徑積極化解。如對于單筆金額小、筆數多的農戶小額貸款,可考慮打包出售債權清收的方式;對于大額不良貸款,可考慮公開拍賣債權的方式收回;對于供銷社解體前不良貸款,可考慮通過資產置換的方式將債權置換成其現有房地產的產權,再進行拍賣變現清收;對于一些貸戶長期外出,催收人員因信息不靈無法催收到位和少數“賴債戶”拖欠債務等情況,創新催收方式,委托關聯人或村組干部幫助清收,通過合理核定清收費用,明確費用按照現金到賬的金額進行結算,這樣則可能調動多方力量積極性將多年陳年舊賬收回。

  (三)適時放貸激活“沉睡貸款”,幫助貧困貸戶脫貧致富。由于農業經濟的高風險性和市場經濟的復雜性等客觀因素影響,一些小額貸款戶家庭貧困確實無法償還貸款。針對此類情況,信用社應組織信貸人員深入調查,根據貸戶具體情況適時適度放貸,為貸戶送信息、送技術、送資金,在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的同時,又可收回多年無法盤活的不良貸款,從而達到社農“雙贏”的效果。

  (四)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資產管理公司,加快消化歷史包袱進程。借鑒國有商業銀行運作資產管理公司經驗,由地方政府牽頭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注冊資本可由省、市、縣財政部門按一定比例出資解決,業務開展及服務對象主要面對轄內各法人農村信用社,對農信社符合條件的歷史包袱中的不良貸款進行剝離清收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進行消化。通過此種方式,可使農信社輕裝上陣應對激烈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

【歷史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歷史調研報告【優秀】11-21

歷史人物調研報告12-27

關于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09-12

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范文09-04

醫院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20

消防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6-13

服務發展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3-21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10-08

汽車調研報告范文_調研報告08-22

基層城管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