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
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游人員,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那么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1
晉祠重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的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圣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為嫌臟,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并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娘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娘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圣寺,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蒼郁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干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歷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里喊著:“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于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為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松,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為多年長睡而碰巧蘇醒的緣故。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的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里面選擇了依山傍水的,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北宋天圣年間,追風唐疏虞為汾王,并為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圣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梁喂國內所僅見。殿內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續”。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于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譽為“晉祠三絕”。
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2
山西省會太原市,是一座“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太原人的先輩從很早的古代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進入階級社會后,隨著社會形態的變更、歷朝歷代的興亡,太原建置名稱多有變化,治所幾經遷徙,轄區屢有伸縮,沿革頗為繁雜。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治金、機械、化工、煤炭為支柱,以輸出能源、原材料、礦山機械產品為主要特征的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
太原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太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時代,據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古稱晉陽、并州,簡稱并,曾為唐王朝的'“北都”,后唐、后晉、北漢的國都或陪都,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和重要的商業、手工業城市。
太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考古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活在境內汾河流域。春秋末期,晉國北擴,太原地區歸入晉國版圖。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晉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修筑了太原第一座古城——晉陽,成為趙國初期的都城,從此奠定了太原作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此后,從戰國至北宋之前,先后有十二個朝代或歷史時期十六次以晉陽城為諸侯國都、國都、陪都。尤其在唐朝,晉陽城達到鼎盛,與長安、洛陽并稱“三京”,為黃河以北地區最大的城市。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統治者將晉陽城付之一炬,存世近十五個世紀的古城毀于一旦。公元979年至982年,潘美在汾河東岸唐明鎮基礎上修建了新太原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晉王朱帝擴建太原城。明朝把太原定為“九邊”重鎮之一。清代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手工業城市。
太原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尤為豐富,享有“煤鐵之鄉”美稱。在諸多礦產中以煤、鐵、石膏儲藏量為最,并以質地優良享有盛譽。太原旅游資源豐富。悠久文明的歷史給太原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名山、石窟、寺院、廟宇、湖泊、森林、溫泉、溶洞、峽谷、河流、古建筑、古遺址、名人故居、歷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等旅游資源的豐富以及高品質的文物的集中,在國內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晉祠圣母殿內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態各異,在海內外享有盛名。
天龍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經、純陽宮關羽立馬銅像,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均占有輝煌的一頁。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貞觀寶翰”《晉祠銘并序》碑文,是現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書碑。
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3
汾河公園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游樂場所。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墻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八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臺上分布著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7個觀光景點。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臺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余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五環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說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為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臺”、“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在湖面上蕩漾的游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個景區。凡有臺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布,游覽其間更覺方便輕松。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布各景區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余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為公園再現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整個公園動靜結合,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凈的生態美景。
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上一個星期天,來到了位于太原汾河兩岸的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縱貫市區南北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萬平方米。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布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了人與生態融合的意境。
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在汾河景區的林蔭小路上,當您看見仙鶴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鴨雙雙戲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濕潤的,您的呼喚是感激而虔誠的
汾河景區建成后,太原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特別邀請并大力支持胡少榮先生對汾河景區的鳥類生存、繁衍情況進行研究,他在20xx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個月的時間內,就在汾河景區的拍攝到48種鳥,其中有瀕臨絕跡的紫背葦。建國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區段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灰頭麥雞、黃斑葦(ChineseLittle Bittern)、花鳧、高蹺鸻、紫鷺、白骨頂等珍稀鳥類。
婉轉的鳥鳴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來,它們在傳遞著一個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家園,就應該是充滿綠色、充滿生命、充滿愛心的空間!
夜晚,走進公園,仿佛徜徉在銀河里,那盞盞燈,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著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為太原的“龍須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為“古晉陽八景”之一。此處位于西山最佳觀賞點。與對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鳥島相望,入口聳立的石坊為碼頭標志,幾何構成的景點,當夕陽斜照、紅霞滿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隨,游人泛舟其間或憑欄遠眺,如畫勝境,可一覽無余。
這一靚麗明珠定會更加璀璨,更加奪目。
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4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游!在游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
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
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
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
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
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
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
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
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
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
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
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
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
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
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
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
到公元前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
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
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
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
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__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
從此太原又稱并州。
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西晉末年,并州刺使劉琨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擴筑晉陽城,使之成為城墻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
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并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
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
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
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
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
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
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
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為“北都”。
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
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
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
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
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托,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這里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
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
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
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
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
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后必須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筑起周圍10多里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后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
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
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里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兒子朱?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
朱?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
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
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萬。
解放后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
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筑群,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凈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游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
太原汾河公園導游詞
汾河公園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游樂場所。
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墻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
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臺上分布著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7個觀光景點。
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臺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余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五環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
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說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為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臺”、“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
在湖面上蕩漾的游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個景區。
凡有臺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布,游覽其間更覺方便輕松。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
夜幕降臨,遍布各景區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余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為公園再現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整個公園動靜結合,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凈的生態美景。
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
上一個星期天,記者來到了位于太原汾河兩岸的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縱貫市區南北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萬平方米。
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
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布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了人與生態融合的意境。
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
在汾河景區的林蔭小路上,當您看見仙鶴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鴨雙雙戲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濕潤的,您的呼喚是感激而虔誠的——
汾河景區建成后,太原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特別邀請并大力支持胡少榮先生對汾河景區的鳥類生存、繁衍情況進行研究,他在20xx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個月的時間內,就在汾河景區的拍攝到48種鳥,其中有瀕臨絕跡的紫背葦。
建國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區段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灰頭麥雞、黃斑葦(Chinese LittleBittern)、花鳧、高蹺?、紫鷺、白骨頂等珍稀鳥類。
婉轉的鳥鳴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來,它們在傳遞著一個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
人的家園,就應該是充滿綠色、充滿生命、充滿愛心的空間!
夜晚,走進公園,仿佛徜徉在銀河里,那盞盞燈,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
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著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
“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為太原的“龍須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為“古晉陽八景”之一。
此處位于西山最佳觀賞點。
與對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鳥島相望,入口聳立的石坊為碼頭標志,幾何構成的景點,當夕陽斜照、紅霞滿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隨,游人泛舟其間或憑欄遠眺,如畫勝境,可一覽無余。
這一靚麗明珠定會更加璀璨,更加奪目。
【太原旅游景點導游詞】相關文章:
最新太原晉祠的導游詞 太原晉祠導游詞實用04-27
太原晉祠的導游詞04-20
旅游景點導游詞04-12
山西太原的導游詞范文04-19
太原市景點導游詞04-21
岳陽旅游景點導游詞03-19
湖北旅游景點導游詞04-21
著名旅游景點導游詞05-15
寧夏旅游景點導游詞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