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樟樹導游詞(通用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游從業人員,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游詞,借助導游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游客觀光游覽。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樟樹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樟樹導游詞 1
樟樹市有古文化遺址120多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3處,其中以筑衛城、樊城堆為代表,筑衛城距今已有4500多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定是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古城,樊城堆遺址被考古學家命名為樊城堆文化。吳城商代遺址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商代大規模人類居住遺址,被考古學家命名為吳城文化。距市區20公里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閣皂山,為中國道教三座名山之一,是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煉丹的地方,被唐高宗御封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道教圣地--閣皂山
閣皂山位于樟樹市東南20公里處的贛江東岸,綿直200余里,因其“形如閣,色如皂”而得名。相傳道學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終仍回到閣皂山、并在駱駝峰之側修建臥云庵,筑壇立灶,煉丹8載,終成“九轉金丹”。
吳城商代遺址
位于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吳城村、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它是在江南首次發現的較大規模的商代文化遺址。考古界稱之為“吳城文化”。遺址中心在吳城村土城內。1973年修水庫時,被民工發現。后經6次發掘,面積達61.3萬平方米,清理出房基2座,灰坑和窯地55個,墓葬16座。陶窯2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銅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為探討江西地區商周青銅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樟樹自古就有“酒鄉”之譽,因“清、香、醇、補”四大特色而得名的“四特”酒就是樟樹特產之一,源于宋代有名的土酒。于1988年7月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樟樹有悠久的種植柑桔的歷史,樟樹被定為江西省柑桔生產重點市,全國85個柑桔生產基地之一。樟樹紅桔以色艷、味甜、皮薄、核少而聞名全省。
樟樹導游詞 2
長期以來,舊史家認為:“商文化不過長江”,江南是“落后、愚昧的荒蠻之地。”但這一論斷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吳城遺址的發現而被修正。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參觀考察這一重大發現。
吳城遺址位于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吳城村。樟樹市屬宜春市管轄,地處江西省中部偏西的贛江之濱。1973年,樟樹地區修建吳城水庫,樟樹市博物館為配合此項工程而進行考古調查,吳城遺址就是在調查中被發現的。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吳城遺址,初看起來,這里很平常,無非是一個廢墟遺存,但它是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由于它的發現,改寫了江南地區古代文明史。這里文化遺物分布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江南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大規模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內一處具有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遺址。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城遺址文化中心在這個吳城村的土城內,分為居住區、制陶區、鑄銅區,土城的南關外正塘山為墓葬區。此處遺址自1973年發現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進行過9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六千余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的文物資料。考古資料表明,文化遺存堆積厚為2~3米,分為三期文化。第一期相當于商代中期,第二期相當于殷墟早、中期,第三期相當于商末周初。前后延續近400年,最興盛期距今約3000多年。
遺址范圍內清理出來的主要建筑遺址有城墻、房址、陶窯、墓葬、水井、道路、鑄銅遺跡、宗教場所。
請看,這是土城墻,它圍住的.土城近似四方形,城內面積61.3萬平方米,土城墻高5-15米不等。發掘證明,土城墻筑于商代中期,有城門、敵樓、護城河或城壕。第9次發掘時,在西城墻外城壕內,僅1平方米之中就發現4個人頭顱,說明當時有過大規模的你死我活的攻守戰,城墻的防衛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片是3座房屋的遺址,它們處在土城中心,且地勢較高。這兩座為半穴式,呈長方形,四個角為圓形,門道、灶臺遺跡清晰可辨;這一座為地面建筑,它與祭祀遺跡群連為一體,面積約有30平方米。據考古專家分析,這幢建筑不是一般的住宅房,可能是一個議事場所,相當現在的會議廳或接待室。在這附近還有兩口水井,這也是古人必須的生活設施,水井為橢圓形,其形制與中原地區發現的水井相似。
請各位隨我到土城的西北部,這里有12座燒造陶器的窯爐遺跡,可以推想,這個區域曾是一個規模不小的陶器生產區,其中有平焰式龍窯4座。這種窯的窯體有一定的傾斜度,燃燒室在窯頭,靠自然的抽力,火焰由低往上,煙經窯尾煙囪排出;這種窯容量大,燒成溫度高,可達1200℃以上。這個遺跡表明,商代就有原始瓷的制作,因為這些龍窯是原始瓷燒成的關鍵設備。同時,這些遺跡的發現將我國龍窯的出現年代前提了近千年,這是多么重大的發現啊!
接下來讓我們到土城南關外正塘山區,這里有墓葬遺存20座,土坑為豎穴、長方形,與中原地區商代墓葬柜同。這些都是小型墓葬,顯然不是這個城上層人物的墓葬。那么上層人物的大墓葬在何處呢?這個疑問也已被考古專家破解,參觀結束后我將向各位做一簡單介紹。
樟樹導游詞 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藥都樟樹游覽。樟樹是中國藥都,我們有一句非常自豪的話叫“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樟樹的藥為什么齊、靈,都淵源于我們今天要前往的景區——閣皂山。
閣皂山是樟樹藥業的源頭,也是中國道教圣地之一。它位于樟樹東郊,周圍綿亙二百余里,史稱清江碧嶂,境內群山環抱,形似云天樓閣,層巒疊翠,色如青黛墨染,以“形閣色皂”得名。早在漢晉時期,閣皂山即因葛玄、葛洪兩位仙翁在山采藥煉丹、布道行醫,創立“葛家道”而馳名宇內。唐高宗御封它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朝時,閣皂山與南京茅山、貴溪龍虎山并稱為全國道教三大傳箓圣地。
說到閣皂山的來歷,還有個故事。道書上記載,葛玄為善思菩薩轉世。傳說二千年前,王母在瑤池舉行蟠桃會,善思菩薩位卑只能坐在瑤池邊緣,幾盞瓊漿下肚,微有醉意,朦朧地看著眾仙子歌舞。突然,司藥仙子歌舞到其旁邊閃身似要跌倒,善思菩薩趕忙起身相扶,不僅把坐椅碰出瑤池跌落到人間,而且觸犯了“男女授受不親”之大忌而被貶往人間投生在葛尚書家。仙椅掉在清江縣(原樟樹市名)東南邊緣成了一座靠北朝南的山頭,這就是現在的閣皂山。玉帝也考慮善思菩薩是好心的過失,就派太上老君傳授其靈寶經箓,道名葛玄,并派左慈真人傳授其醫藥丹術,囑其在閣皂山潛修,因司藥仙子也有過失,就責令她在閣皂山遍植靈芝百草,以供葛玄后來濟世渡人所需,后葛玄在閣皂山布道行醫、廣結善緣42年后,白日飛升重邁天庭,閣皂山就成了名播遐邇的藥道名山。
葛玄是靈寶道派的始祖,也是樟樹醫藥的'奠基人。歷史上真有其人。他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蘇)人。出身于世家望族,從小就喜愛《莊》、《老》之學。在父母故去之后,他守孝期滿就遍游名山勝水,想選擇一處布道煉丹的寶地。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三十八歲的葛玄來到了閣皂山,見這里“土良水清”、“形閣色皂”,靈芝百草,信手可得,喜稱這為“神仙之宅”,就結廬臥云庵“白日飛升”,后世道徒尊為“葛仙翁”及“太極仙翁”。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繼續在山布道煉丹、種藥行醫。
再說葛洪,他號雅川,他得到了葛玄道術的真傳,成為靈寶道派的重要繼承人。葛洪對道教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靈寶派修身養性,斷谷導引、煉丹成仙的思想,提倡修煉金丹、白日飛舉,藥物養生延壽,將道教神仙方術理論推向頂峰,形成了以煉丹成仙為主要內容的“丹鼎派”。葛洪寫下名著《抱樸子》,為后來的以貴族為主的神仙道教奠定了基礎。中國道教史上,將兩葛并稱為“葛家道”,閣皂山也因此成為道徒心目中的“圣地”。
樟樹導游詞 4
閣皂山位于樟樹市東南20公里處的贛江東岸,綿亙200余里,因其"形如閣,色如皂"而得名。相傳道學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終仍回到閣皂山,并在駱駝峰之側修建臥云庵,筑壇立灶,煉丹8載,終成"九轉金丹"。他服丹"飛升"后,被道教尊為"太極仙翁"。葛玄的"仙跡"使得閣皂山成為一名勝,道學家云集于此。北宋楊申《閣皂山景德觀記》云:學道之士五百人,為屋一千五百間,可見當時之盛況。
閣皂山峰巒越百,仙道遺跡比比皆是。駱駝峰為葛玄得道藏丹處,太極峰為玉女理鬢處,西坑掛壁峰為張道陵修煉之地,有張天師壇。劍劈石、雙鯉門、風八一天、丹井等處,無不俊美奇特,加上那美麗的神話傳說,更顯得神奇無比。凌云峰峽口的.懸崖上,飛跨著一座石拱橋名曰鳴水橋。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歷經了800多年的風雨,橋拱至今完好無損。
樟樹閤皂山乃道教“靈寶派”祖庭,與龍虎山、茅山齊名。宋高宗御賜“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閣皂山以仙翁葛玄得道羽化成仙的傳說而名噪神州大地。北宋光祿寺卿楊申在《閣山景德觀記》中,記有“學道之士五百人,為屋一千五百間”。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閣皂山崇真觀記》也寫道:“江湖宮觀,未有盛”。朱熹兩次在閣皂山“道德宮”講學,因此,“道德宮”一度被稱為“紫陽書院”。明清江知縣秦鏞題“閣峰晴雪”詩云:“閣峰縹緲入云端,積雪猶封禮斗壇。山遠地偏游不得,幾回駐馬隔江看。”具見閣皂山景色迷人。
樟樹導游詞 5
漢語中“國家”的“國”字繁體是寫成“國”,“國”字的結構該如何解釋呢?漢字專家認為,其中的“口”表示城,四周的短線表示城外區域,右邊的“戈”是用來守衛城的武器。這表明人們已經認可城是國家物化特征的核心,并以文字的方式表現了出來。造城以守君,筑郭以衛民,城郭的建造,在古代社會中具窮重要的意義。古人對城池的修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智慧。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就是一個4500年前的古城遺址——筑衛城遺址。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在樟樹市城區東南。7公里大橋鄉土塘村的東南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筑衛城遺址,這是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可能已經發現,這處遺址最醒目的東西有兩處:一是城墻;二是護城河。雖然它們看起來并不完整,但從現存的遺跡,我們可以想像出它們的整體形象。
古人所說的城池就是城垣和城河的總稱。城垣就是城墻;城河就是護城河,這兩者都是起防衛作用的,而且似乎城墻比護城河功能更大,但護城河的出現比城墻要早。城與聚落有密切聯系。“聚落”有村落和人們聚居之處的含義。人們在聚落上構筑防御性設施以后.聚落就變成了城。這種防御性設施一般為垣墻,但也包含其他構筑物,如壕溝、柵欄等利用自然之險形成的防御系統。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防御性聚落的主漉是環壕聚藩,它是一種有效保護共同體的閉合空間。曾被世界上許多原始部落所廣泛采用。所謂環壕聚落,就是原始聚落的原始保護形態,它與原始建筑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對于原始人麗言,從穴居走向地面居住的過程中,圓形平面的穴居和半穴居建筑是必須經過的一種形態,這是因為圓形建筑的傘狀結構最容易為原始人所掌握,于是,圍繞這些環形建筑、具有安全保衛功能的圓形壕溝產生了,因為這是最經濟、最容易被想到的選擇。環壕聚落對于城池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前導作用,第一,環壕影響到城墻的出現;第二,環壕聚落影響到早期城址的平面布局。挖掘環壕所形成的堆土,就是城墻的'前身,是伴隨產生的另一種防御手段。從考古發現看,最早的城墻正是采用堆筑方法建造的,而且此法沿用了很長時間,我們眼前的城墻也是用堆筑法建造而成。如果把環壕聚落看作為原始形態的城。那么環壕就是原始的護城河,它的起源無疑比城墻早。如果說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那么它的出現首先是原始人類同自然斗爭的結果,因為他們必須有效防止野獸的侵害;也是農業產生后,人類群體間掠奪戰爭的產物,因為農業出現后,人類的生活物資相對多起來,而且有了剩余,于是群體之間就產生了搶奪物資的爭斗,所以保衛勞動成果成為人們必須重視的大事。筑衛城遺址正是這樣一個例證,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江縣志>關于筑衛城的記載也說:該地“鄉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
請各位看這城墻,筑墻的原料就是土,采用堆筑、夯實的方法建造,兩邊是斜坡,土城墻最高處20米,最低處7-8米,雖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還巍然屹立,可見城墻之牢固。這與它的外形、原料和筑造技術有關。請看,城墻自上而下逐步變寬,所以兩邊出現斜坡,城墻橫截面呈梯形狀,這是一種穩定的形狀。城墻要牢固,原料是關鍵,筑城墻用的土不是一般的土,而是經過處理和加工過的。據介紹,筑城墻用的土先要過篩,除去石子等雜物,然后放在大鍋里加熱炒熟,這樣做的目的一是保證土的顆粒都比較細,有利于夯實;二是殺死土中的蟲卵和植物種子,以免城墻筑成后里面生長蟲子和植物,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城墻內沒有螻蟻之類的小動物和盤根錯節的植物,可以說是解除了城墻的心腹之患。此外,還有一說是土內滲入了糯米制成的黏結劑。不管上述說法是否確鑿,筑城墻用的土是經過特殊處理,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城墻在施工時嚴格、認真,這也是保證它牢固的重要一環,夯實尤其不能馬虎。可以想像古人在做此事時肯定非常認真,在他們心中,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這涉及他們的生存、安全和尊嚴。
下面讓我們登上城墻,瞭望一下全城。遺址東西長410米,西北寬360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周圍原有6個城門。城內有一條河與外河相通,這既是進出城內的水路,也是城內居民生活用水的來源。內河的西南部保存有祭祀房屋遺跡及祭祀場地,內河的東北部有3米多厚的新石器及商周時代文化堆積。城垣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若從飛機上鳥瞰,全城遺址輪廓清晰,城內平坦,護城河、城墻、內河、建筑遺跡等構成一幅宏大、雄偉的畫卷,令人感到震撼。
1974年和1977年,考古專家曾先后兩次進行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566平方米。發掘表明,這座遺址文化堆積厚約3-4米,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陶紡輪、陶網墜等;遺跡有房基柱洞,經過焙燒的紅土塊、鋪筑平整的卵石路面。
出土的砍伐器有:石斧、掘土器石錛子、刮削器石刀等,這標志當時這里曾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階段;而罔墜、石刀,說明漁獵活動占有一定地位;陶器使用已較廣泛,有生產工具、炊具、食物容器等;制陶工藝有手制、輪制、泥條盤筑等;出土的陶紡輪子間有圓孔,插上竹或木桿,搓動輪桿,利用紡輪旋轉的慣性以紡紗,標志著出現了紡織手工業;陶器裝飾紋樣有方格紋、網結紋、圓圈紋、旋渦紋,這些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江南的印紋陶。
以上足可說明,這個遺址距今4500年前已出現原始城池,當時的先民們過著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的定居生活,并已有制陶、紡織手工業,處于父系氏族社會。
樟樹導游詞 6
吳城遺址位于江西省樟樹市山前鄉吳城村,蕭江上游丘陵坡地,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人類居住的商代遺址,是1973年秋興建吳城水庫時發現的。遺址科學發掘,。共清理房基2座,窯址12座,灰坑55個,基葬16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特別是陶文、原始瓷、鑄銅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發現。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該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
吳城商代遺址是1973年修水庫時,被民工發現。后經6次發掘,面積達61.3萬平方米,清理出房基2座,灰坑和窯地55個,墓葬16座,陶窯2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銅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為探討江西地區商周青銅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樟樹市博物館陳列有部分實物和資料,供游人參觀。
吳城遺址是中國南方一處規模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遺址內發現有陶窯區、冶煉區、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廣場等遺跡。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石器等遺物數千件。其中燒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發現,證明了這一地區即是青瓷器的發源地之一。許多陶瓷器物上還帶有刻劃的文字符號。
遺址經過六次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至3米不等,劃為七層,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窯址12座,灰坑55個,墓葬16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別是陶文、原始瓷、鑄銅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發現。意義:吳城商代遺址已成為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考古專業的實習基地,江西省博物館已在吳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個農村考古站。吳城遺址的發現,對于認識長江流域土著青銅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樟樹導游詞】相關文章:
樟樹11-24
樟樹的作文10-13
大樟樹09-19
樟樹的作文01-28
香樟樹02-18
老樟樹作文01-24
描寫樟樹作文12-23
樟樹優秀作文03-02
春天的樟樹作文03-04
家鄉的樟樹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