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語故事集合15篇
關于成語故事1
(一)孺子可教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后,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后回頭對張良說:“小伙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后,老人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于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伙子可以教誨)!五天后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后,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么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來。五天后,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后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后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于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后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贊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二)知恩圖報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么樣的船槳那么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對于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并想辦法報答。
關于成語故事2
明世宗皇帝準備巡檢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則南京就得準備樓船供皇帝使用。準備了樓船,要是皇上改變了路線,就白白浪費了官府的銀錢。如果不準備,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書周用問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辦法,沈主事說:“把船商們召集來,讓他們準備好木材在龍江關等候,派快驛使偵察皇上所行的路線,算出到達的日子來,到時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錢歸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給商人,這事不難辦。
后來,皇上果然走陸路,南京的船也就沒有造。
關于成語故事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一條大魚在海中游碰到一群小魚,對小魚傲慢的說:我很有本事,我的個頭很大,誰都怕我。你們這些小魚沒用,你們被人瞧不起,被我們吃,看到我們就躲開。突然,一張漁網從海上網來。小魚們都從網洞里面跑掉了,唯獨大魚被網住了。
關于成語故事4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項羽)
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r?ng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jiǎ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p?ng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釋義: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周圍環境,而導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為表現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嘍。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項羽)
發音:p?fǔch?nzhōu
釋義:一般用來比喻決心戰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戰。表示下了極大的決心,舍出一切,必欲達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
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3.班門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魯班)
發音:bānm?nn?ngfǔ
釋義: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故事: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關于成語故事5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可以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關于成語故事6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成語釋疑: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濫竽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亡羊補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于《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詞條:九牛一毛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后,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關于成語故事7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關于成語故事8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有一個正直的文人叫盧毓(yù),在魏國做大官。
一次宮中選拔人才,官員們推薦了許多有名的人,魏國的皇帝說:“讓盧毓來選人,我不要這些只有名聲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名聲就像畫在墻上的餅,不可以拿來吃。”
盧毓建議皇帝選拔和考試相結合。從此,皇帝根據個人的實際能力來任命官員。盧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稱贊。
成語“畫餅充饑”就來自于皇帝所說的話。一開始,它指有名聲而沒本領的人。后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以不切實際的空想來滿足自己的人。
關于成語故事9
罄竹難書
【注音】qìng zhú nán shū
【成語故事】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殘暴統治,荒淫無道,大興土木,造成民不聊生,迫使農民揭竿而起,越國公楊玄的手下李密參加瓦崗起義軍,取得領導權,他在討伐楊廣的檄文中稱:“即使用盡南山所有竹子制成的竹簡也寫不完楊廣的罪過。”
【出處】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舊唐書·李密傳》
【解釋】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事實多得寫不完。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事情等
【近義詞】罪大惡極、數不勝數
【反義詞】微乎其微
【英語】toonumeroustorecord
【成語示列】淪陷區的同胞在抗戰中所表現的奇跡,真是所謂罄竹難書。 鄒韜奮《抗戰以來》
【成語例句】
◎ (《一個宣誓》)"把所有的紙筆都用盡都寫不完"就是"罄竹難書"。
◎ 美帝國主義和吳庭艷集團在南越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難書的。
胸有成竹
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典故】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與可為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鉆來鉆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與可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一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里的文與可,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
文與可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里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吁吁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一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與可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由于文與可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么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贊文與可說:文與可畫竹,早已胸有成竹。 們的青睞。但它獨特的美,卻吸引許多文人墨客,成為他們的愛物。
關于成語故事10
挑肥揀瘦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像娘這樣費心,還不討他說個是,只要揀精揀肥,我也犯不著要效他這個勞。”
成語故事:遠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太學,這座太學即位于洛陽開陽門南5里遠的地方。
當時太學里,有位教學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學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里的教學博士們每人一只羊,讓太學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可當羊趕到太學大院后,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博士,為人師表,不能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群羊,各自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里的人無不贊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號“瘦羊博士”。從此,“挑肥揀瘦”這個成語也就傳開來了。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挑挑揀揀,光要對自己有利的,這種態度對待安全工作絕對是要不得的,只有認真負責、不留死角才能把安全工作做好。
自欺欺人
出處: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六:“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成語故事:有個楚國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方》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于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不?”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只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對葉進入集市,當著面拿取人家的貨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里。縣官審問他,聽他說了事情的本末后大笑起來,把他放了,沒有治罪。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比喻明明知道真相,卻騙自己也騙別人,不肯面對事實。這種情況在安全工作中很常見,人們常常都有僥幸心理,到頭來害人害己。
關于成語故事11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墻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并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説后,都去觀看,發出陣陣贊嘆聲。可是,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現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解釋説:“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都不信,堅持要他加上眼睛。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
畫龍點睛的寓意:畫龍點睛是説,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能解決問題。
關于成語故事12
快樂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記。往事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每當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時,我便會哈哈大笑,覺得很難忘。
記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卻發現家中只有上一年級的表弟。他一見我就喊:“好無聊啊!表哥陪我玩。”我實在沒辦法,只好陪他玩游戲,玩得滿頭大汗時,我們便坐下來休息。表弟竟拿出小風扇扇了起來。于是,我和表弟一邊吹著風扇一邊看電視,準備看小品,我發現正在放小品《砸墻》。表弟馬上把電視機關了,我問:“你為什么把電視機關了?”表弟回答道:“我媽媽最喜歡看這個小品了。我要等到她回來以后一起繼續接著看,讓媽媽也開心快樂。”他以為電視跟書一樣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開來接著看。我默不作聲,想用事實,把真相告訴他。過了一會兒,我沒有事情干,只好陪著表弟玩一些無聊的小游戲打發時間。
終于,大人們回來了。表弟馬上把媽媽拉到沙發上,迫不及待地說:“媽媽快看電視吧!小品,我還幫你存著呢!”阿姨被她弄暈了,便打開了電視。表弟發現小品結束了,現在正在唱京劇呢。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阿姨。阿姨對他說:“你這個傻小子,我們家的電視既不是網絡電視,又不和書一樣,不可以隨時觀看,小品怎么能存起來呢?”
表弟的行為,引得我和大人們哈哈大笑,而他羞紅了臉,低下了頭。阿姨把她抱在懷里,他太喜歡這個“傻小子”了。
關于成語故事13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于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于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鯉魚們一個個輕輕松松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并沒有兩樣。于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説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關于成語故事14
路人皆知
三國的魏國,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國中是最強大的。到魏主曹芳當政時,司馬氏實際上已經操縱了大權。司馬師帶劍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決斷,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氣憤不過,下密詔誅殺司馬氏。誰知,事不機密,反而被司馬師廢了他的王位。司馬師因篡(cuàn)位不到時機,只好另立曹髦(máo)為新王。
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孫子,原先被封高貴鄉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為。那知,司馬氏控制了整個朝政。司馬師死后,司馬昭自封天下兵馬大都督,處處挾制高貴鄉公,篡權的野心日益顯露,以至天下無人不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就出自此處。眼見司馬昭的專橫,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馬昭的權勢,只好作《潛龍詩》一首,以泄不滿。詩曰:
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于田。
播居于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賈充的官吏知道后,馬上向司馬昭告發了此事。
司馬昭一聽,詩中將他比喻成魚鰍黃鱔,惱怒萬分,立刻身帶寶劍隨從,直入宮殿。當著百官大臣,厲聲責罵曹髦,公然威脅說:“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個曹芳!”
曹髦回到后宮,痛哭一天,終于下定決心要鏟除司馬昭。他召來王經、王沈、王業三位大臣合謀。王經勸告他,以魯昭公討伐季孫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為鑒。可是,曹髦表示,寧死也不能讓司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誅殺司馬昭,王經死諫也不聽,而王沈、王業則投靠司馬昭,當了叛徒。還不用司馬昭動手,曹髦就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王經與三百兵士也慘遭殺害。
成語“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馬昭之心”五個字,指野心非常明顯,人所共知。
關于成語故事15
屈志從俗
屈志從俗的意思是曲意遷就,隨從世俗。確切地說,它不算端午成語,但它的確跟端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首先,它出自《楚辭·九章·思美人》的“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而《九章》的作者正是端午節祭奠的主角之一屈原。其次,有一則謎語說端午節吃粽子,打一成語。謎底正是屈志從俗,因為從字面來看,屈原因志投江,紀念他吃粽子,成為風俗習慣,真是嚴絲合縫。
頭懸國門
頭懸國門是一個典故,典故的主人公是端午節祭奠的另一楚國人——-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大臣,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只身逃往吳國,發誓報仇。他做到了,他和兵圣孫武率領吳軍攻破郢都,把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得報大仇。后來他輔佐吳王夫差,窺破越王勾踐疲吳的計謀,多次進諫。夫差聽信讒言,疑伍子胥謀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對身邊人說:“扶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夫差聞言大怒,命人把子胥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滅掉。
絕妙好辭
端午起源源流頗多,其中有一個跟東漢孝女曹娥有關。曹娥父溺死江中,她號哭十七日,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從此,她所住之鎮更名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東漢書法家蔡邕去訪碑,時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讀,閱后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于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曹操和楊修曾猜過此謎,《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都記載過這個故事。
以毒攻毒
端午節起源有一個惡日說。古代自先秦起,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那古人怎么辦呢?他們采取了以毒攻毒的招數,紛紛在端午這天舉行除瘟、驅邪、求吉祥等活動,這才形成了今天卓有特色的端午文化。古人為了避諱,甚至把端五改做了端午。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07-23
經典成語故事11-03
成語故事11-06
成語故事精選09-01
經典成語故事06-07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精選10-11
成語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