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的成語意思
中文發音: bù hán ér lì。
成語解釋:寒:寒冷;栗:發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形容恐懼到了極點。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成語造句: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真教人不寒而栗。
成語辨析:~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懼。但“毛骨悚然”語義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內心的害怕。
成語使用: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用于想到、聽到或見到令人恐懼不安的
發音技巧:而,不能讀作“ěr”。
書寫技巧:栗,不能寫作“粟”或“票”。
褒貶解析:屬中性成語
歇后語:夏天發抖
近義詞:提心吊膽、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反義詞:臨危不懼、無所畏懼
英語翻譯:tremble with fear
字典查詢:
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成語接龍:
栗栗危懼 栗栗:發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不寒而栗的成語意思】相關文章: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07-20
不寒而栗的栗是什么意思09-15
不寒而栗散文10-14
不寒而栗的故事05-11
使人不寒而栗的語錄05-08
使用不寒而栗造句04-03
不寒而栗的讀后感08-05
意思意思成語解釋03-01
關于不寒而栗的18句造句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