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了臺灣黃武雄先生的《學校在窗外》,斷斷續續地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因為它揭示了教育最基本的內涵:"教育與不教育有何區別?"、"知識是什么?"、"學校為什么要存在?"、"教改發生了什么事?"這些問題都是教育的本源,發人深思。使我不得不重新去認識學校教育,認識知識,認識當今社會。孩子為什么去學校,黃先生認為,為了打開經驗世界與發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世界真正聯結。作者的觀點,簡言之就是,學校教育為個體的經驗世界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把自己的經驗發展成抽象能力、理性能力,從而與真實世界形成真正的聯結。
書中講到,學校教育應做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世界和發展人的抽象能力。"維生"、"互動"、"創造"是人存在的三個支架。先說"互動",是人與世界的互動,一個人若完全脫離世界,只能自己走向毀滅,我們必須與外界建立某種聯系,得到某種認可,被需要,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而"維生"則是維持基本的生存,學校教育的第一目標即教會學生相應的技能以維持生存。很多時候,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便成了復制知識的機器,而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推動力。所以,黃先生提出,學校教育不僅僅在于維生,更在于創造。我們的教育應調動起孩子們探究未來世界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與外界的聯結互動中獲取知識、經驗,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培養起抽象能力,來培養發展人的獨立思維能力。
學生需要怎樣的學習環境?我們的教育成了束縛孩子心智的場所,我的孩子在幼兒園中班就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雖然不要求拼寫,但僅僅是識記對孩子也是一種遏制。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某西方國家家長狀告幼兒園的例子,在老師沒教孩子字母"O"之前,孩子覺得是圓,是太陽,是......教后那就是字母"O",結果是家長勝訴。我們中國的校園,特別到了中學,很難看到學生那種特有的陽光和燦爛,多數臉上寫滿的是疲憊與木訥,對學生而言,表面學到了很多知識,但這些知識消化了嗎?是他們自己的嗎?為他們打開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我們會發覺我們的教育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學校學到的這套知識,正是忽略了知識與人的主體經驗相互聯結,造成我們的學生游離于真實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通法則,面對真實生活、真實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對待人生。后果就是,學生一旦離開了學校,曾經的知識便被遺忘地所剩無幾了。知識是什么?顯然不是在書本上和教科書上的套裝知識,還包括人與世界互動形成的經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盧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長"?梢哉f這是教育的本義,而作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給他們一片土壤,有風雨、有陽光、有沃土、有鹽堿,然后你會聽到孩子們的聲音:正在生長,請勿打擾。他們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識,也不需要自己成為套子里的人,他們要成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獨特的創造,有自己獨特的人生和價值。當美國大片在探討《阿凡達》、宇宙、未來世界時,我們中國大片卻在研究《孔子》、《畫皮》......一個面向未來,一個面向過去,。若中國人一直在緬懷失去的光榮,那么未來世界的競爭中我們將處于何地?若學生只是復制知識的機器,而不能通過建立與世界的積極有效聯結起來更早的開發潛能,面向未來,那么成長就永遠只是成長,而不是長成。
學校在窗外,這本身也是一種隱喻。我們的學校教育,理應推開那一扇關閉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風景。其實,僅僅看一看窗外是不夠的,"窗內"和"窗外"已融二為一。學校教育也一樣,只有與個體經驗相連,與真實世界聯結,實現"窗內"與"窗外"的一體融合,才能讓受教育者的人生特質得以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
讀完此書,深深覺得我們教師真的應在埋頭工作時,抬起頭來看一看學生,看一看自己,更要看一看窗外。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9篇12-19
《奇跡學!纷x書筆記02-10
窗外03-14
窗外08-25
[經典]窗外08-25
《夏山學!纷x書筆記06-17
云朵上的學校讀書筆記03-13
窗外的作文03-04
窗外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