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

時間:2023-11-08 14:28:45 報告 我要投稿

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其實寫報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

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1

  一、學院概況

  XX是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面向全國招生的公辦全日制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現有在校生5300人。學院隸屬于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建校歷史五十余年,學科涉及文、管、農、工等應用領域,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搖籃,科技專家的沃土”之稱。全院共有教職工363人,其中專任教師178人,含省級學術帶頭人7人,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87人,雙師型”教師54人,具有注冊執業資格的教師8人。學院占地1900畝,建筑面積2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億元;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公寓樓、餐飲樓、俱樂部、產業化教學基地群、標準化田徑運動場、商業服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功能齊備;各類實驗室、標本室55個。建有電視衛星接收站、外語小電臺和校園信息網。圖書館藏書21.8萬冊,電子讀物3.93萬種。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學院形成了人才培養基地化,合作辦學國際化,校企一體、雙元制教學,校農合作、產學研緊密結合,教科農工貿一體化,仿真模擬教學,多種形式辦學,與就業準入制度接軌,畢業生就業率高等特色和優勢。已跨入全國高校600強行列。

  二、工作開展情況

  我們的目標是:不但要成為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和綠色農業生態示范區,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而且還要成為環保知識教育宣傳基地,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組織管理學院領導十分重視綠色學校建設工作,從20xx年開始就制定了綠色學校創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教務處、專業系、學工團委、辦公室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并成立了宣傳教育、課內教育、課外教育、環境建設四個工作小組,分工負責組織綠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同時,為了保證創建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培訓、派出學習等多種形式對員工進行培訓。20xx年10月份結合學院實際,進行了ISO14000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工作,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有關環境、環保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目前,此項工作已通過初審。

  (二)課內教育

  1、開設選修課全院公共選修課中開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農業生態與環境保護》、《綠色食品管理與生產技術》等課程。

  2、課內滲透在全院各專業公共基礎課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在《思想品德修養》課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節(道德品質的形成與作用)中滲透“保護環境”等內容;在《鄧小平理論》課中第三章(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的第五節(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滲透“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等內容。在《經濟學原理與農村經濟》、《農村經濟》、《農業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中滲透“農業資源管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園林植物環境》、《園林綠化》、《旅游地理》、《農村政策法規》、《花卉學》、《作物栽培學總論》、《植物保護學通論》、《家畜環境衛生學》、《農業生物技術》、《藥用植物栽培學》等課程中滲透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環境教育的意義、作物生長與環境條件、農業自然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3、班會課各班級定期在班會課中專題或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4、環保實驗操作技能培養種植類專業在實驗中滲透環保內容,注重在相關實驗中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具體表現在噴霧器的使用、肥料鑒別實驗、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標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觀察等項實驗中。

  (三)課外教育

  1、成立課外活動小組。學院團委組織成立了3個環保課外活動小組。分別組織了植樹、節約用水實踐周、保護環境主題教育會、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課外小組活動要求定期、定內容、定輔導教師、定地點。

  2、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環保科普宣傳活動。黨辦、團委、德育教研室共同進行組織,采用廣播、板報、征文、宣傳畫、講座等形式,開展環保主題教育活動。

  3、環境教育與團隊活動相結合。每年組織教師及學生參加牡丹江市、寧安市組織的春秋兩季植樹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也使學生受到了熱愛環境、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環境建設學院將環境育人納入學院的四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方針之中,并已付諸實施。

  1、校園綠化美化多年來,共植樹60多個品種36000多株,種植草坪1.2萬平方米,覆蓋13萬多平方米,占可綠化面積的100,實現了多年來裸露地全部進行軟硬覆蓋的目標,另撥出3萬平方米土地作為環境保護和綠化美化的園林、風景林、豐產林苗基地,近幾年,每年用于環境建設方面的投資均在20萬元以上,為環境建設任務的落實提供了保證。

  2、開展ISO9001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工作為實現教學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工作與國際接軌,達到標準化的規范,也為滿足專業實訓的需要,學院與北京世標認證中心聯合,于20xx年10月份開始進行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和ISO14000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的準備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過了ISO90001:20xx國際質量標準認證,通過了ISO14001:20xx的環境管理國際標準的初次審核。這標志著學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及服務質量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環境建設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3、制訂校區環境保護辦法學院針對實際,制定了校區環境保護法,對產生的`煙塵、異味、噪聲等污染行為及對衛生的不規范行為進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來,共消滅小鍋灶200多個,集中鍋爐房,采用符合國家防污標準的鍋爐,保證了校園內空氣清新,取締校園內的游戲廳及不規范的經營行為,保證了校園環境的健康有序。

  4、定期進行衛生清掃對校園的衛生堅持經常清掃,保持校園干凈、教室整潔、食堂衛生符合標準、廁所清潔無味,并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能回收再利用的進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進行集中處理,保證了校園內的潔凈。

  三、工作成果

  多次獲得區、市級綠化先進單位稱號;城市園林綠化甲級單位、市級綠色學校、省級綠色學校、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單位、精神文明標兵單位,省級庭院綠化先進單位、省級甲級庭院綠化先進單位、省級花園式單位、省級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級精神文明單位。通過多年的努力,學院的環境建設逐步提檔升級、學生的文明程度逐漸提高,營造了優美、文明的育人環境,為學院更大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培養優秀人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資金方面的限制使環境建設檔次不高,地處村鎮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學生環境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處,我們今后還將進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環境的建設力度,加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使學院早日成為環境一流、學風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職業學院。

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2

  學校高度重視綠色學校創建工作,做到“以創建促規范,以創建促提升”。將創建工作與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教學常規管理相結合,開足綠色校本課程;以創建為抓手,突出活動育人,體驗育人的活動特色,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提高創建認識,確立工作目標

  1、認識創建意義。通過學習,我們認為,在新形勢新要求下,綠色學校創建是落實上級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要把生態文明和綠色轉型的理念轉化為全市人民的共識,教育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教育應該先行,教育必須有為。因此,實驗小學必須再上臺階,再上水平,也為全區綠色學校創建提供典型經驗和示范模式。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教導處、政教處主任組成,把學校創建工作作為人文化書香校園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擺上學校工作的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制訂了詳細的活動計劃。

  2、確立創建目標。通過學習,我們認為,在新形勢新要求下,“綠色學校”創建目標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應該明確的“四大目標”為:一是充分利用校內外一切資源和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區、國家甚至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二是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于環境和生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是規范學生的環境行為,全面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道德素養。四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3、完善創建管理。在實踐中我們感到,不斷完善的組織管理是實現創建目標和突破的重要基礎。為此,學校制定了可行的綠色發展規劃,分層建立綠色管理組織,全面開展了綠色師資培訓,重點引導了綠色科普研究,周密安排了綠色課程計劃,大力扶持了綠色教學研究,廣泛組織了綠色社區活動,精心設計了綠色校園藍圖。這些都保證了創建得以穩步、健康、有序地開展,保證了各項創建措施的有效落實。

  4、創新創建機制。學校開展創建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技能、態度與價值觀,以及為建設一個可持續的未來而采取行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實現教育和環境的諸多績效。為此,多年創建實踐形成了如下機制:環境管理機制、教育科研機制、研究性學習機制、環保積分激勵機制、“四自主”運行機制(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主體意識)、協同參與機制(相關部門、社區、家長、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實踐證明,充滿活力的制度機制,是實現創建目標和取得各項綠色創建績效的根本保證。

  二、抓住創建關鍵,提高隊伍素質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環境教育師資隊伍,是綠色學校創建的關鍵。為此,學校十分重視環境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1、開展校本培訓,培養環境教學素質。學校從綠色課堂文化、綠色活動文化和綠色環境文化入手,采用專家講座、示范課、外出參觀等方式開展校本培訓,教師在環境教育專業發展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學校還每年撥出專項資金,購買有關書籍和音像資料。現在,圖書室存有相關圖書上萬冊,常年訂閱《小哥白尼》《科學大眾》等報刊雜志數十種。

  2、進行校內外交流,提高環境教育水平。近年來,學校采用集體研討、亮點展示等方式,在校內定期交流環境教學教案、專項論文、特色課件、優秀環保作品等,同時利用承擔教育系統對外接待參觀任務,向區內外學校展示,與同行交流,傳播了綠色教育理念,推廣了環境教學經驗,也提高了學校的環境教育水平。

  三、構建創建體系,增強創建實效

  開展環境教育和實踐,培養生態道德素養,也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學校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構建了學校、社會、家長共同參與的環境教育和實踐體系,增強了綠色學校創建實效。

  1、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環境知識。學校將《科學》、《品德》、《語文》、《美術》等列為環境教育主要學科,以豐富學生環保知識,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和自覺性為教學目標,制定專項計劃,確定具體內容、在教案中明顯體現環境教育內容和知識,課堂教學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具體目標:低年級學生,重點開展居住環境和校園環境教育;中年級學生,重點開展保護動植物的教育;高年級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開展生態、環境、氣象、水源污染、空氣污染等環保小調查。

  環境教育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效果。如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不亂扔果皮紙屑,不吃零食,保持個人和教室衛生,為美化校園做好事,使學生從入學起就感受到自己與環境息息相關。如教育學生保護動植物,認識“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懂得人類生活離不開動、植物的道理,強化他們的生態意識。如對生態、環境、氣象、水源污染、空氣污染等開展環保小調查,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從而懂得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生存和發展。如開設藝體詩詞賦的研討課,讓學生用彩筆描繪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畫面,激發了愛國之情。

  2、在課外教育中養成環保行為習慣與生態道德觀念。良好的習慣是在體驗和教育中逐步養成的,學校重視教育持之以恒的作用,從細節處培養學生環保行為習慣。

  與《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相結合,檢查督促學生執行“條例”及“規范”,規范學生學習生活中愛護環境的行為。

  在“愛鳥周”、“地球日”、“環境日”、“土地日”等環保宣傳日,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調動學生環保參與意識。

  開展“六個一”(讀一本環保書籍、畫一幅環保畫、講一個環保故事、提一項環保建議、搞一項環保調查、做一件環保實事)教育活動,擴展學生環境知識。

  墻壁、地面、甚至臺階上都設有醒目的環保警示語,讓學生天天與這些警示語見面,熏陶學生生態道德觀念。

  充分利用宣傳窗櫥,黑板報、廣播站、校報、電視臺等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增強學生環境意識。

  通過環境小報、廣播稿投遞、環保征文、文明禮儀檢查評比表揚先進,激勵學生環保積極性。

  校園網的開通,為學校更廣泛更深入地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更加優越的條件。學生定期上校園網進入“中國綠色學校網”觀看更多的環保圖片,閱讀更多的環保文章,了解更多的環保信息,了解中國的環保狀況、環保行動、環保科研以及國外的環保情況等,以此拓寬眼界,增強生態責任感。

  3、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參與能力。學校重視知行合一,開展多種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環保參與能力。

  設立“跳蚤市場”,培養物品循環再利用習慣。學校大隊部每年“六一”組織大型拍賣會,學生們通過自由競聘的方式選出拍賣員、收銀員、會計等角色,在學校操場上設立“跳蚤市場”,將閑置的書籍、校服、學具、玩具、收藏品等拿來或以物易物,或交由拍賣員拍賣,或送給需要的人,幫助學生從小就養成物品循環再利用習慣,不少學生將所得捐給學校“經典書屋”工程。

  4、在家校合作和社區活動中促進公眾參與。學校重視家校合作和社區環保活動,以帶動社會公民更廣泛地參與環境保護行動,使環境教育邁向一個新的境界。

  學校、街道與“家長委員會”積極協調,調動家長參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如:通過參觀運河風光帶,了解運河水質,并就問題展開討論;開展“小區因我而美麗”等各種以環保為主題的志愿者活動。多種綜合實踐活動向家長、社會宣傳了環境保護,從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富現實意義上激起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熱情。

  學校通過“家長委員會”開展相關活動。如:聘請家長做義工,為學生輔導如何進行廢舊物品制作、進行環保知識講座、帶領學生前往汾河植綠等。目的就是要通過學生帶動家長,再通過家長帶動社區,繼而又通過社區帶動更多社會公民更廣泛地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學校抽出專職教師擔任社區輔導員,與社區協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清潔小區垃圾,糾正小區錯別字、調查小區綠化情況等。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去體會、去調查,去思考。讓學生知道倡導綠色、生態、健康的人居環境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四、優化校園環境、提升創建品質

  校園環境也是最生動的綠色教材,學校十分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及優化,一貫追求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以彰顯生態理念,實現環境育人宗旨。

  毗鄰實小的文昌閣浸潤著千年的古楚文化,矗立在風雨之中,那悠揚的鈴聲似乎在訴說著悠悠文運。遠遠望去,銀杏接天,香樟蔥郁,掩映在綠樹紅墻之間的實小大門,就是兩本展開的巨書,又似飛翔的翅膀。春草茵茵,夏花絢爛,秋葉火紅,冬梅含香。這是一個美麗的田園,這是一個綠色的樂園!

  1、精品環境設計。創建綠色學校以來,學校站在“育人育師”的高度,堅持高品位、高質量、精品化原則規劃和建設校園文化環境,努力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先后建成了小蜜蜂讀書廊、坡度草坪……2012年8月投入30多萬元開展春茵樓前的“子規廣場”環境布置。

  2、精致環境營造。學校針對校園比較小的'特點,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將教育內容立體化,從墻壁文化、地面文化到走廊文化,從教室文化、活動室文化到校園整體文化,都滲透了強烈的綠色學校辦學理念,這一個個場所既是校園靚麗的綠色景點,更是具體實施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現在,學校實現了整體環境整潔優美,綠樹成蔭、花香鳥語,班班有綠色,處處有綠意,綠地面積達到了可綠化面積的100﹪。校園里的草坪綠籬、花木景點、都為實施環境教育提供了富有人文氣息的綠色空間。

  3、精心環境管理。學校提出了"校園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的響亮口號,要求師生通過"三隨手"行為(隨手拾撿廢紙,隨手關閉電燈,隨手關閉自來水籠頭),通過承包責任區衛生,通過衛生流動紅旗和衛生標兵評比,保障校園時時清潔,處處靚麗。

  五、取得階段成果深化創建成果。

  1、環境意識增強。

  在環境知識獲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思想上、情感上重視環境、關心環境、愛護環境,進而形成對待環境的正確態度。在校環保校成立之初,我們對校環保隊員進行環境意識調查,從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是模糊的,環境意識是淡薄的,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觀點。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學生的環境意識增強了。

  2、環境行為到位。

  通過環境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是個長期行為,只有每個人的積極參與,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引導學生參與校內外環境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去證明自己是環保小衛士,做到全員參與、全程參與,養成不隨地丟紙屑的好習慣。班班進行垃圾分類,把垃圾變賣后的錢積攢起來,進行愛心活動。學生對社會對他人有了責任感,更積極地參與了社區的環保行動。

  通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們已形成了“綠色學校,你我共享”的共識,環境教育在學校,環境意識進家庭,環境行動到社會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績。我們認為,孩子們既是“環保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向成人進行“環保教育”的“小老師”,很多孩子回家成了建設“綠色家庭”的生力軍。創建“環保學校”是向全社會推廣環境教育的一條捷徑,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

【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自評報告】相關文章:

創建綠色學校工作自評報告05-06

小學創建綠色學校的自評報告11-26

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精選5篇)11-24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11-28

小學創建綠色學校的自評報告(精選6篇)11-24

農村學校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精選5篇)11-23

農村小學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精選11篇)11-24

小學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通用8篇)11-24

中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通用19篇)12-23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精選11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