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就業意向之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就業意向之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就業意向之調查報告1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高校本科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多,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尤其是在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經濟不景氣,工作崗位減少,眾多的高校畢業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觀環境導致的,另一方面源于于畢業生個人因素。畢業生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個人定位不合理、對就業信息及政策了解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是阻礙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原因。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今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20xx年畢業生人數預計將超過600萬,比07年高出100多萬。
然而從用人單位來看,09年招聘大學生人數只有小幅增長,遠遠低于大學畢業生人數增長。中國人才熱線最近發布的20xx年首份大學生、研究生求職調查顯示,近七成大學生和研究生仍然選擇在深京穗滬這四座大城市工作,而深圳特區成為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這說明在當前國家對大
學生到西部發展的“西部計劃”政策鼓勵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與國家政策出現錯位,畢業生就業觀念亟待轉變。
在20xx年關于大學生最想去就業的單位調查中,50%的學生把考公務員排在第一位,20%的學生把事業單位排在第一位,20%的學生把國有大型企業排在第一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仍為大學生的首選,主要是認為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收入穩定、福利好;國有大型企業比較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工資待遇較高。這說明大學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在職業、行業選擇上有盲從現象。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此次調查主要從大學生的求職地區選擇;大學生的求職行業、職業選擇;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及定位;大學生對就業外部環境的認識這四個方面了解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人文學院學生就業意向現狀出現的新情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為人文學院院就業指導工作提供事實資料和建議。意向,心理學上的定義是人們對待或處理客觀事物的活動,表現為人們的欲望、愿望、希望、謀慮等行為反應傾向,是特定行為發生前人們心理上的準備狀態,就業意向是指就業主體(這里主要指大學生)關于將來所從事工作的相關方面的想法、考慮、愿望、態度,包括具體的職業、就業的`單位和地區、就業環境的選擇,工作薪酬的考慮等。
(三)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以定量統計調查為主的方式。調查的總體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06、07、08級的同學,采用分層抽樣和定額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法學、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三個專業各抽取90個樣本,運用自填式問卷來收集材料,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70份,回收問卷258份,其中有效問卷228份,有效回收率為84.4%。被調查者中男生占44.3%,女生占55.7%,三個專業中法學占38.2%,社會學占38.6%,公共事業管理占23.2%,三個年級中06級占26.3%,07級占36%,08級37.7%。本次調查總體有540人左右,樣本容量大約占總體的50%,抽樣時樣本數量在年級、專業包括性別上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總結起來本次調查的樣本有足夠的代表性。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次調查沒有涉及05級的同學,主要是考慮到05級的同學即將畢業,就業已經是他們經歷過了的事情,這樣的調查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故而舍去。
本次調查針對的是大學生的就業意向,調查問卷總共涉及了26個問題,對就業意向進行概念操作化得到反映就業意向的四個主要的大指標:求職地區的選擇、求職行業的選擇、自我定位和對就業環境的認識及態度。其中求職地區的選擇由問題12~15四個問題得到,主要包括的變量有最想就業的城市或地區及原因說明、是否愿意到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就業;反映求職行業的選擇的問題是10、11和16,包括變量有最想進入的行業及原因和首選的就業單位;問題6、7、8、9、19、21、22、26對自我定位進行測量,包括的變量有對就職薪酬的考慮、自己在求職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做過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況、對決定自身就業成敗因素的看法和現在進行的就業準備;對就業環境的認識及態度由問題4、17、18、19、23、24、25反映得到,其中包括的變量有擇業觀念、對就業形勢的判斷、自己就業所持態度、對當前就業中存在問題的看法、首選的求職渠道和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態度。另外問卷的開頭5個題反映的是背景情況,包括的變量有性別、所學專業、所屬年級、家庭所在地(農村、城鎮、城市)和家鄉所屬地區(東部、中部、西部),這些問題主要作為自變量來分析不同性別、專業、年級、家庭、地區的學生就業意向的區別。
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我們采用的是spss統計軟件,主要用到的分析方法有基本的描述統計、交叉列聯表分析、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等。
(四)研究類型
本次調查屬于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意向做一個基本描述,其中涉及較少的原因解釋。
就業意向之調查報告2
調查目的:
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了解到大學生對待就業問題的想法。
調查對象:
在校大學生
調查時間:
11月6日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現在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率下降,就業問題比較突出。作為在校的大學生們,要想成功就業,就必須未雨綢繆,塑造正確的擇業觀,提早準備,化被動為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
一、 現狀分析
民以生為本,以業為基,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就業是大學生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在這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國的大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大學生就業成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在崛起中的中國,大學畢業生不是社會的包袱,而是社會寶貴的財富,是人力資源的主要來源和組成部分。大學不能實現就業,是對人力資源和財富的巨大浪費,會給社會和對勞動力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一個民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關系到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因此,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大學生就業狀況,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的信號。對正在發展的中國來說,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人才不夠用,關鍵是大學生如何定位。
二、 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基本情況
(1) 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態度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態度是提高技能通過努力能找到工作。很少部分的大學生報著無所謂的態度。
(2) 求職中的困擾因素和自身素質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在求職的'困擾因素中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因素占得比重最大,為30%;但是,其他幾個因素也占了一定比重,幾個因素所占比重并沒有很大程度上的差異。在自身素質方面,通過圖可以得出,專業知識和相關工作或實習經念所占比重相對較大,所占比重分別為27%、24%;其次是承受壓力、克服困難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因素,所占比重均為18%。
(3) 專業前景與證書
60%的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很有信心,34%的大學生覺得所學專業比較有前途,其余部分對自己專業沒信心也是對自己沒信心的表現。同樣,有46%的同學認為英語四六級證書對工作是比較重要的。
(4) 求職途徑
網絡招聘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調查顯示,55%的大學生主要利用專業的招聘網站獲取企業招聘信息,18%的大學生也是通過網絡(瀏覽企業網站招聘)來求職的。而校園招聘獲取信息大學生比例僅為9%。在獲取信息之后的求職方式上,不少同學同樣認為,現場招聘會的形式不免有些落伍。招聘會多為一天的規模,學生也只好拿了簡歷在人山人海中盲投,看似面對面,其實更為盲目。網絡招聘在人性化、便捷性上要優于現場招聘會。如今,用人單位與畢業生均對網絡招聘的形式越發熱衷有佳。
(5) 求職專業:大學生希望專業對口、學以致用
48%大學生希望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學生心目中的第一擇業對象是與自己學修的專業相關的對口工作。不少同學已經能夠接受專業,其中更不乏因為自身興趣的原因、或者行業發展因素而主動選擇專業不對口。調查數據顯示,以個人興趣為主為擇業導向的學生為23.0%,看經濟走向,選擇投身熱門行業的比例為10.0%。而沒特定方向,有雇主聘用就可為13.0%。
(6) 從工作中最想獲得什么?
調查數據顯示,近一半大學生認為寶貴的工作經驗是工作中首要獲得的,所占比列到達48%。工作經驗已經成為大學生能否順暢就業的障礙,在此因素下,從實踐工作中獲得便成了學生們的當務之急。但是,規劃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的所占比例也達到了32%
三、 對大學生就業的建議和指導
(1)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提升自身素質
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同學認為在自身素質方面,專業知識和相關工作或實習經念所占比重相對較大,所占比重分別為27%、24%。其實,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平日里就早
做準備,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的同學,對自己以后的就業還是很樂觀的,有62.5%的同學認為通過提高技能通過努力是可以找到工作的。所以,就業難,難在很多同學在大學里并沒有對自己進行過規劃,付出的努力不夠,,等到畢業之際才意識到自己學無所成,從而對自己求職缺乏信心。因此,我們同學應早做準備,在校加強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也在鍛煉中學會與人交往,早日融入社會。
(2)加強社會實踐,獲取工作經念
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通過調查發現,相關的工作經念對大學生求職有很大影響。在自身素質因素中所占比重為27%。因此,學生應多接觸社會、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與市場的需要,進而為求職打下一定基礎。
(3)借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
當前大學生可利用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干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在調查表中發現,高達73%的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就業信息,其中55%的大學生通過利用專業的招聘網站獲取企業招聘信息,18%的大學生也是通過瀏覽企業網站招聘來求職的,網絡招聘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所以大學生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有用信息。
(4)態度和認知
正確認識自己,自己僅僅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前面的是一條不平地工作之路,大學畢業僅僅是職業生涯的開始,是知識運用的開始。充分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脈,使自己站在一個比別人高一級的平臺之上,向前進。
學無止境,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擁有無數的知識,僅僅等著用即可,社會和市場在不斷變化,知識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適應市場和環境的變化。認清自己所學,認清自己所在位置,認清自己的有點和不足,認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幫組;選好自己就業方向,選好自己就業道路,準備好自己就業中面臨困難的處理。
大學畢業是從一個平臺進入另一個平臺,學校的知識和文憑不代表你未來職業發展的未來。
【就業意向之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就業意向調查報告02-15
就業意向調查報告04-07
就業意向調查報告5篇04-07
就業意向報告12-02
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報告06-23
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06-30
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報告04-02
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04-02
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大全)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