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學調查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學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學調查報告1
調研內容:
西單商業區算是人們最愛去也是最常去的商業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里的東西適合各個年齡層和消費層,位于西單大街西側的大悅城,君太百貨和位于西單大街東側的中友百貨就很適合各個年齡段,消費層屬于中上等,而位于西單大街東側的明珠商場,新一代商場則就適合年輕人去,價格也是較為便宜的,像初中高中生就比較喜歡來這里了,西單商場1—3層屬于中等消費層,4—7層則屬于比較低等的消費層,但也要比明珠,新一代這樣的商場價位稍高些。
在五一節假日期間來西單的人要比平時多很多,不過還是年輕人比較多。年齡大概在30歲以下,女生較多,基本都是以公共交通為主,他們來這的目的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主要為了購物,有很明確想買的東西,順帶看一下別的,這些人經常去的就是明珠,新一代和西單商場,如果是消費水平較高的就更愿意去大悅城,君太,中友。第二種是主要為了和朋友小聚,順帶逛一下,這些人喜歡去的地方與第一種相同。因為是假期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比平時也多了很多,而且大多以家庭為單位一起來,以開私家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他們來這的目的大概都是為了有目的性的購物,這些人更青睞于大悅城,君太和中友,這些商場不僅有地下停車位,而且憑當日當日消費小票還可以免停車費。在西單,到了吃飯點可以說每家餐館都是爆滿,但個人認為大家最喜歡去的還是像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這樣的快餐,方便快捷又實惠。
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這一天的觀察我發現來西單的人大多都很開心,但是大多也都很浮躁。我認為導致這一不和諧因素的原因之一就是環境,因為是商業區,所以環境必然嘈雜,根據時間的不同(節假日和非節假日)來這里的人多少也不同,人多時就會擁擠,而人少時也只能說不擁擠,在這么大人口密度的環境下,人們的心情肯定會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擠與密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擁擠是主觀體驗,密度則是指一定空間內的客觀人數。密度大并非總是不愉快的,而擁擠卻總是令人不快的。
而使人不悅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硬件環境,西單商業區并不算大,但是建筑密度卻很高,無論是十幾層的大商場還是小片平房商業街都給人樓挨樓,房挨房的`感覺,如果只是來這里購物或短時間逛的話就還好,但在這里待時間長了人就會感覺到煩躁。研究表明建筑結構和布局不僅影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響外來訪問的人。不同的住房設計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誼模式。高層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產生了不同的人際關系,這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國外關于居住距離對于友誼模式的影響已有過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頻率高,容易建立友誼。
建議:像商業街這種人口密度比較大的開放式空間應該將樓間距適當的加大,或在兩高人口密度區域之間留出一塊小廣場,已達到舒散人群的作用。
心理學調查報告2
摘要: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是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因為現代社會變得十分復雜,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適應社會,學校環境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實習過程來看,通過和同學們的接觸,許多學生或多或少存在這心里問題。在實習過程中發現許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有厭學的思想。而學生的健康關系著學生的未來,而我們的中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智育的過程中要更家注重學生的心里健康發展,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字:學生;心理健康
一、調查概況
我于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鎮這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學生的成績特別差,通過觀察發現好多學生他們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爺爺和奶奶,缺乏父母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的目標
1、學生的學習心里健康狀況
2、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的特點
3、引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對策
(二)具體的方法
通過學生問卷的形式,主要對他們的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的需求和學習的目的四個方面來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共發放了56份,實際有效的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標,接近理想的樣本數,具有可操作性。
三、調查的結果
對學生進行調查,可以發現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反應了許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學生無法抵制來自網絡的誘惑,以及各種社會問題。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的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教育價值觀,64%的學生認為學習可以改變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質,2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學,16%的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后干什么,對自己未來沒有考慮過。另外一方面,學生的教育價值觀與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他們認為學歷高的比學歷低掙的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64%的學生對學習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2%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另外,90%的學生不喜歡學英語,認為英語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與實際比較密切的。
3、學習的需要
每個學生都有特長,而且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4、學習的目的
大多數學生有自己的目標,考上一個好大學,少數的學生暫時還沒有考慮。
(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
現在的學生心理與以往學生的心理有明顯的不同。
1、教育價值的需求多樣化
大部分人認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學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趨向于功利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教育與經濟價值聯系在一起。由于中學生的價值觀還尚未成熟,他們的認知,判斷能力都還不穩定,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比較迷茫,其原因在于: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從而對考大學失去信心。還有學術性較強的課程不能瞞足他們的'職業需求,使許多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
2、學習的需求多層次和多目標
在調查中發現,在學習基礎、學習目標、對未來的期望的差異,使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產生了不同的需求,高中后準備就業的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想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而且要很優秀,學業成績達到上等的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差顯示,大多數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存在著不協調性和主觀性,有很多學生知道就業很難,但在實際的學習中表現得不積極,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目標很明確,但是思想和行動上出現不一致,學習不積極,呈現出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說明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嚴重的不協調性和主觀性。
四、學校的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心里健康的教育。
一、教師應該有健康的心理而且具備一定你的心理健康的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對學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不但具有很高的教育業務水平,而且應該有良好的心里素質。同時,教師還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心靈的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應給與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學生也只有在老師的真心、真情、真愛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積極的投入學習生活中。
二、關心學生的心理,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作為老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且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但是要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是有難度的。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比成年人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首先跟家長取得聯系,不然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提高教學的有力保證,而且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證。教師要主動通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中學生的合理需要包括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安全、交往、和愛的需要,還有尊重的需要。這些合理的需要如果沒有滿足,那么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成長。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教育的功能,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引導,幫助他們來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由于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抵制不住誘惑,很容易走錯路。這就要求老師給與治療和指導,是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四、心理健康的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體老師共同參與,教師不僅為學生傳授知識,還為學生做好榜樣。做好這一點,教師應該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尊重學生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要講誠信
教師應該如實的向家長說明孩子的學習等各方面的情況,教師用做到客觀。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心理健康尤為重要,這意味著當一名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該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作為師范生的我們即將走向教師崗位,我們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心理學調查報告3
一、超市布局
小超市
把生活用品放在最里面,其他用品擺在外側在小超市購物時,人們大都沿著外側走廊走。由于臨近住所比較方便,在小超市人們大都是有計劃的購買生活用品。因此,生活用品即使放在角落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那些打算購買生活用品的人也會自然地經過擺放其他物品的區域,如果在去收銀臺的途中拿了任何一件計劃外的商品,就意味著中了賣家的招。筆者實地調查發現,金陵科技學院曉莊校區校門對面的小超市即是這樣布局的,經親身經歷驗證,這種布局很有效!
收銀臺附近總會有零食
所有超市的收銀臺附近總會有口香糖、奶片、巧克力等小零食,不論大小皆是如此。人們在等待結賬時,總會順手拿起一樣,比如口香糖,價格雖不高,卻已中了招。
相關食品放在一起
在超市中,諸如方便面和香腸這樣的絕配食物一般都是放在一起的,其他還有鮮肉與火鍋調料、面包和牛奶等等,類似的做法也有將這些產品打包銷售,想必大家都有親身經歷,本來只是想買方便面,卻“一不小心”把香腸、榨菜、鹵雞蛋等等相關產品都買了回來,更有甚者,去收銀臺時。又順手拿了一瓶口香糖!
大型超市
無法直接上下樓一般的大型超市都有兩層,我們以南京沃爾瑪邁皋橋店為例,該超市第一層放置生活用品,第二層放食品。要想到達第二層,需先經過第一層,這無形中會對顧客多購買物品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本來是計劃外的商品“一不小心”就被放入了購物車,人們對此是咬牙切齒又無可奈何。
顯眼位置的玄機
人是好奇的,新奇的東西對人的刺激性最大,因而最易吸引人的注意,把適銷商品、新產品適時地擺在顯眼位置上,是大型超市和賣場的.一般做法。例如,沃爾瑪邁皋橋店幾個月前在入口的顯眼位置擺放的是圣誕樹,而今變成了格式電扇。
商品相關
大型超市里常有“打折”的商品,表面上比原價更低廉,這導致人們做出購物決定時更容易沖動。更有甚者,人們支出了,卻認為自己省了錢。例如,沃爾瑪邁皋橋店的實例,某款標著“廣告商品”的面包特價7.8元一斤,其實它原價就是7.8元,但是這無疑會勾起不知情的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結果可想而知,本來無人問津坐等過期的小面包“煥發了新生”。
限購
有時超市會推出每人限購的商品,雖說這樣做超市能得到的利潤都相同,但這實際上是給人們提供一個“標準”來誘導人們消費更多。對此,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家超市做過實驗,是利用湯的限購。結果,限購4份湯時人們大都買了3份,而限購12份時人們普遍買了10份。這說明,限定每個人可購湯的數量越多,銷量越大。這說明,人們無意識地以超市所提供的“標準”為中心,調整著自己的購物數量,殊不知,自己已經不知不覺中了招。
限定截止時間
當某件物品“打”了“折”作用仍不大,賣家一般會宣傳說該商品距“打折”結束還有XX小時來體現該商品的緊俏性。有實驗表明,這樣一來,人們會因為商品的緊俏性而感到不安,以至高估商品的價值。這項實驗是邀請人們品嘗餅干后評估餅干價格。一部分人在沒有任何條件下品嘗10個餅干中的1個;另一部分人在品嘗前先得到“本來有10個,現在剩下兩個”的解釋,而后品嘗剩余兩個餅干中的一個。實驗結果表明,后者給的評價和估價都更高。
銷售技巧
在超市商品銷售過程中,還常會用到一種“非全部技術”,即將原本包含在基本結構的商品偽裝成追加的“贈品”,以達到提高購買率的目的。有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甲蛋糕店里賣的某款蛋糕加餅干價格為一百元;而乙蛋糕店中同樣的蛋糕要價一百元,不過附送同款餅干。這樣看來,兩家蛋糕店的蛋糕和餅干價格是一樣的。然而,實驗結果表明,光顧甲蛋糕店的顧客中只有40%購買了蛋糕加餅干;而光顧乙蛋糕店的顧客中購買蛋糕并領取附送餅干的比例高達73%。究其原因,是因為“贈送”比“套裝”更讓人感到自己占了便宜。
二、有效規避
1、列清單
在去超市前,列出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清單,并提醒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千萬不要買!
2、做預算
根據自己的財政狀況和所要購買的物品價格,帶上大致足夠的錢去超市。不要帶多或刷卡消費,它們是隱患,會成為多消費的客觀基礎。
3、強大精神
在超市里,每次看到誘惑自己消費的商品時,注意了,它是超市的諸多策略之一,不要被這些策略打動,而應該認真考慮那些誘惑商品的必要性和價格,捫心自問,“我真的需要這件物品嗎?”然后再做出購物決定。
心理學調查報告4
1.引言:
刻板印象一直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社會中,而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則是關于男性該從事什么職業;女性該從事什么職業的固定看法。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往往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職業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比如男護士的“職業隔離”,比如女性職場的晉升天花板。本次研究通過孫艷梅(20xx)的成熟問卷成熟問卷《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問卷》調查研究大學生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探究大學生對于男性和女性分別從事專業性工作和服務性工作的態度差異是否明顯;探究外顯職業刻板印象的性別差異是否顯著。
1.1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
刻板印象(Stereotype)這一概念,早在1922年就由新聞工作者Wmann在其著作“公眾輿論。”(1922)中首次提出(江曉琳,20xx)。劉修進(20xx)認為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是指“實際上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延伸,是指人們根據性別將職業進行分類而形成的關于某類人適合從事某些職業的固定印象。”。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專業、職業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在現實社會中,傳統認為男性大多堅強、獨立、膽大、冒險、理性,適于從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競爭性和開拓性的工作,所從事的職業多為科學家、大學教授、醫生、律師、建筑師、工程師等,而女性大多溫柔、內向、仔細、體貼、情感細膩、膽小,適于從事家務以及服務性的工作,從事的職業多為幼兒教師、秘書、護士及各種服務性工作(江曉琳,20xx)。綜合職業刻板印象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對于職業刻板印象定義為,“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定義為: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是對職業進行性別劃分、歸類的一種傾向,是以性別來劃分職業,認為某種職業只適合某一性別的一種認知傾向。”(孫艷梅20xx)。
1.2大學生對于職業性別的態度
在職業刻板印象及影響因素研究中,通過外顯刻板印象研究和內隱聯想測試對本科生的120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大學生存在明顯的職業刻板印象,對某些職業評價很高,有些則很低。大學生就業觀存在某些偏差(胡志海,梁寧建、徐維東,20xx)。社會青年在投射測驗中存在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社會青年傾向于認為男性應該從事專業技術性行業,而女性應該從事服務行業,并且男性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高于女性(連淑芳,20xx)。已有的研究均證明了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人們傾向于認為男性更適合從事男性職業、女性更加適合從事女性職業(孫艷梅,20xx)。
1.3研究目的及假設
以往研究都發現職業刻板印象是存在的,本次問卷調查研究是為了進一步驗證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基礎上融入更多人口學變量;做出更加精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研究使用孫艷梅(20xx)編制的成熟的自陳式《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問卷》,在考察大學生是否存在外顯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大學生在外顯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大學專業類型的影響。
2.方法
2.1被試
162名在校大學生,其中62大學生在問卷星上進行問卷的填寫,其他100名被試填寫相同內容的紙質問卷。最后電子問卷以低于兩分鐘的作答時間為刪題標準,刪除四份無效問卷。紙質問卷設置第25題和40題分別為相鄰的和隔開的重復題目來檢測被試是否認真作答,據此標準刪除15份答卷。最后有效問卷為143份。
2.2實驗材料
孫艷梅(20xx)碩士論文所使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5,具有良好信度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問卷》 。
2.3研究程序
隨機選取162名大學生發放電子問卷或紙質問卷,之后收集問卷,篩查問卷質量和做數據錄入分析。
2.4數據統計分析工具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3.實驗結果
3.1外顯職業性別刻板印象
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男性從事專業技術性工作和男性從事服務性工作的態度差異不顯著;表明大學生認為男性從事專業技術性工作和服務性工作一樣合適。對于女性從事專業技術性工作和服務性工作的態度差異不顯著,認為女性從事技術性工作和女性從事服務性工作一樣合適。對于男性從事專業性工作和女性從事專業性工作的態度差異不顯著,即認為女性和男性一樣適合從事專業技術性工作。對于男性從事服務性工作和女性從事服務性工作的態度差異顯著,即認為相比于男性女性更適合從事服務性工作。
3.2外顯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性別差異
表2—1外顯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性別差異
表二可以看出男性被試的得分比女性被試的得分略高,但是差異并不顯著。表明男性女性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差異并不顯著。
討論
本次問卷采用的`是成熟的信效度高的成熟問卷,但本次問卷調查結果與以往的外顯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調查研究結果都存在明顯不同。即外顯職業刻板印象的差異只在男性從事服務性行業與女性從事服務性行業時才存在顯著差異。本人認為,可能是因為在師范學院中因為女生多,男生少;抽樣總體存在偏差。男女性別比的顯著差異造成女性自信水平和對于職業的預期水平較高,對于自己從事技術性工作(包括教師,律師)的信心很足;而男性因為處于男女性別比差異顯著的環境中導致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被意識所抑制。由此最后的結果反映在僅僅對于傳統色彩最濃厚的“男生不宜從事服務性行業,女性適合從事服務性行業。”這一態度存在顯著差異。以后的研究應該考慮取樣總體的特點,克服無關變量的影響;同時也應該結合內隱測驗來避免被試有意識抑制自身偏見。
【心理學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心理學研究調查報告03-22
心理學的分裂及對心理學發展的展望論文06-16
經典心理學語錄02-05
心理學的句子03-03
經典心理學的通用04-21
心理學的心得04-10
心理學句子11-11
心理學的語錄11-25
心理學的語錄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