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范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 1
為進一步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提升民生工程惠民實效,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根據省民政廳、財政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民政民生工程績效評價辦法的通知》要求,對我市20xx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進行自評,現將評價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基本情況
20xx年,全市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2.6577萬人次,共發放低保金1.97億元,累計月人均補差水平為462元,保障面為3.67%。
二、績效評價結論
經綜合評分,該項目得分100分,評價績效等級為“優”。
三、指標分析
該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共設置4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21個三級指標,各指標自評情況如下:
(一)投入(總分20分,自評20分)
1.項目立項(總分10分,自評10分)
(1)績效目標合理性(總分4分,自評4分)根據國家和省相關政策,按照省、市民生工程目標要求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
(2)績效目標明確性(總分6分,自評6分)根據省、市工作目標要求,《淮北市20xx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20xx年度工作績效目標。目標要求與省市下達的目標要求一致,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實際需求相符。在設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績效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績效目標細化、分解為具體的績效指標。績效目標與年度計劃數、預算資金額相對應,為全面落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明方向。
2.資金落實(總分10分,自評10分)
(1)資金到位率(總分5分,自評5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的實際到位資金總額與規定補助資金總額相一致。
(2)到位及時率(總分5分,自評5分)20xx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項目資金到位率為100%。按照相關要求,將中央、省級資金和市、縣區配套資金按規定撥付,保障困難群眾能夠按月獲得救助資金。20xx年,全市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2.6577萬人次,共發放低保金1.97億元,有效保障了全市農村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
(二)過程(總分32分,自評32分)
1.項目管理(總分22分,自評22分)
(1)制度貫徹(滿分2分,自評2分)
出臺《淮北市20xx年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不斷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辦法,統籌各類救助、扶貧資源,推進政府兜底保障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2)能力建設(滿分2分,自評2分)
健全了以政府領導、民政部門負責、財政托底保障、相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解決社會救助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難題,市、縣區均建立本級協調機制,為全市社會救助工作全面高效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縣區結合實際,科學整合相關機構及人力資源,根據社會救助對象數量等因素充實加強基層民政服務和社會救助工作力量。
(3)信息化建設(滿分3分,自評3分)
推行“互聯網+社會救助”。推進淮北市智慧民政平臺的建設,拓展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業務系統、臨時救助以及低收入人口預警監測服務平臺等功能,能夠與現運行的低保信息系統、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醫療救助“一站式”平臺等實現互聯互通,切實提升社會救助信息化水平,打通了社會救助“最后一公里”。
(4)監督檢查(滿分3分,自評3分)
連續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社保兜底大排查、明察暗訪等活動。年末對各縣區民生工程開展情況進行績效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年終考核。針對特殊緊急工作建立日報周報制度,確保工作任務按時完成。
(5)動態管理(滿分6分,自評6分)
建立了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補助標準有升有降。根據低保對象的年齡、健康狀況、勞動能力以及家庭收入來源等情況將低保家庭分成A、B、C三類,實行分類施保、定期核查、動態管理。對低保家庭中的A類、B類人員,按不低于其本人低保補助水平的30%、20%分類別增發低保金。定期核查低保對象的家庭狀況、收入狀況、財產狀況并建立精準臺賬,對A類家庭實行一年復核一次,B類家庭半年復核一次,規范完善低保動態調整機制,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做到應退盡退。各縣區均建立起低保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定期報告制度、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進行扶貧和就業扶持制度和對保障對象的家庭成員、收入狀況、保障類別、保障金額等實行長期末端公示制度,并向社會公開最低生活保障監督電話,提高了社會救助工作透明度,實現了社會救助公開、公平、公正。
(6)檔案管理(滿分3分,自評3分)
按照《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規程》(皖民社救字〔2016〕185號)文件要求,我市審批類檔案由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保管,日常管理類檔案由民政部門和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分別建檔保管。我市低保工作資料歸類建檔,齊全完整、統一規范、安全有序,符合相關要求。
(7)資料報送(滿分3分,自評3分)
各類報表報送及時,內容齊全、真實、準確。
(8)財務管理(滿分10分,自評10分)
低保所需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低保金實行按月社會化發放。城市、農村低保金均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差額發放。縣區民政部門通過低保信息系統,按月提供低保金發放清單,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打卡發放,確保足額、及時發放到位。低保資金管理嚴格按照省財政廳、民政廳《安徽省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使用管理實施辦法》(財社〔2015〕622號)執行,實行專帳核算,專款專用。
(三)產出(總分25分,自評25分)
1.項目產出(總分25分,自評25分)
(1)保障情況(總分8分,自評8分)
20xx年,全市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2.6577萬人次,共發放低保金1.97億元。進一步健全農村低保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救助、應保盡保。
(2)低保標準水平(滿分9分,自評9分)
20xx年,市政府下發了《關于提高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的.通知》,自20xx年7月1日起,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由641元/月提高到673元/月,率先在全省實現低保政策、標準、程序、管理的城鄉統籌。農村低保標準超過扶貧標準,實現兩線合一。
(3)扶貧銜接效果(滿分8分,自評8分)
強化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積極推進低保擴面工作。報請市政府辦公室轉發了《市民政局等部門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重點推動政策、對象、標準、管理、信息、考核等六個方面的銜接工作。20xx年,市民政局聯合市財政局、市扶貧辦出臺了《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完善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保障性扶貧措施。在全市開展最低生活保障擴面試點工作,以建檔立卡貧困戶、重度殘疾人、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為重點,主動開展困難群眾摸排工作,切實將符合條件困難群眾納入低保范圍,更好發揮農村低保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保障作用。2020年,市民政局、扶貧開發局制定了《淮北市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實施方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攻堅戰,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堅決履行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責任,切實做到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20xx年,市民政局、扶貧開發局制定了《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鞏固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回頭看”的通知》,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鄉村振興局聯合制定了《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在保持農村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適度拓展社會救助范圍,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效果(總分23分,自評23分)
建立了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補助標準有升有降。通過隨機問卷調查、電話訪問、現場走訪等形式,對社會公眾、受益對象社會滿意度進行調查,社會滿意度較高。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 2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根據省民政廳、財政廳《安徽省民政民生工程績效評價辦法》、區民生辦《關于扎實開展民生工程績效自評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參照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工程績效評價指標,對全區2020年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績效開展自評,現將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我點評
根據安徽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工程績效評價指標,按照項目投入、過程、產出、效果等四大項指標進行績效評價,自評得分100分。
二、項目實施情況
今年以來,堅持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健全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密切關注貧困人口基本生活狀況,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嚴格把關低保申請、調查走訪、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民主評議、張榜公示等審核審批程序,不斷健全低保準入、管理和退出機制。按月開展低保動態調整,加大對低保對象核查力度,進一步落實保障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動態管理機制。7月1日起,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630元/人/月。截至12月份,全區農村低保對象11675戶21954人,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9362.97萬元。繼續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9月份累計發放補貼資金1046.79萬元,惠及困難群眾19.46萬人次。嚴格按照《安徽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設立了低保資金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確保低保資金不被截留、擠占和挪用。同時低保資金按月及時足額打卡發放,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一是區政府高度重視低保工作,把低保工作作為關注民生、順應民意、維護穩定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責任目標管理。二是區民政局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作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抓手,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扎實推進低保工作。三是為加強社會救助基層經辦服務能力建設,為全區22個鄉鎮(街)和37個城市社區配備專職低保員,每季度召開低保員例會,開展業務培訓,嚴格落實業績考核,激發工作熱情,努力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及時、高效、專業的救助服務。
(二)強化制度建設,運行規范長效。今年以來,先后制定印發了《金安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建立金安區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證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扎實做好受災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社會救助公開公示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健全農村低保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加強困難群眾救助幫扶,著眼形成常態長效機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提高低保標準,保障基本生活。結合我區實際,從7月1日起,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提高至630元/人/月。同時,按照分類施策、重點保障、分類提標的原則,將農村低保A類對象補助標準提高至650元/人/月、B類對象補助標準提高至420元/人/月、C類對象補助標準提高至280元/人/月,有力地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四)聚焦脫貧攻堅,強化兜底保障。聯合區扶貧部門制定印發《金安區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實施方案》(六金民〔2020〕36號),進一步健全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定期開展動態信息比對,密切關注未脫貧戶、脫貧監測戶和易致貧邊緣戶基本生活狀況,及時將符合條件人員納入社會救助范圍。今年以來將符合條件的102名未脫貧人口納入兜底保障范圍,128名貧困邊緣人口和49名脫貧監測人口納入低保。
(五)堅持分類施保,強化動態管理。根據低保對象的年齡、健康狀況、勞動能力以及家庭收入來源等情況將低保家庭分成A、B、C三類,實行定期核查、動態管理。7月份全區開展了一次集中動態管理,通過入戶調查和信息比對綜合評估困難程度,規范完善低保動態調整機制,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建立了低保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定期報告制度、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進行扶貧和就業扶持制度和對保障對象的家庭成員、收入狀況、保障類別、保障金額等實行長期末端公示制度,并向社會公開最低生活保障監督電話,提高了社會救助工作透明度,實現了社會救助公開、公平、公正。
(六)加大政策宣傳,提高群眾知曉率。重新印制低保政策宣傳單頁單,張貼宣傳條幅,開展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業務培訓等,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業務交流。同時,結合全區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對在冊低保對象和新申請低保對象,逐村逐戶走訪到位,家庭情況調查到位,低保政策宣傳到位,切切實實讓低保政策扎根群眾心坎。
(七)健全信息系統,開展網上審批。按照省、市民政部門要求,健全低保信息系統,及時開展農村低保數據采集、上傳、交換、更新,確保數據及時、準確,與報表數據和民政統計臺賬數據同步一致,無錯誤數據、臆造數據、重復數據等情況,最終實現社會救助業務數據集中存儲、動態管理及時更新、統計分析準確便捷的目標。今年6月份起,全面實現低保無紙化審批,進一步提升了社會救助信息化管理水平。
(八)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及時印發《2020年金安區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要點》《金安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等,將治理內容延伸至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等工作,召開會議積極部署安排,及時開展重點對象全面排查,建立整改臺賬,明確整改責任和時限。在區政府信息網站上公布社會救助對象信息,舉報電話、郵箱等,在民政局門口設立意見舉報箱,在農村低保長期公示欄公布區、鄉、村舉報電話,在辦公室明確專人負責信訪接待,對于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做到有信必回、有訪必果。10月份,對全區19個鄉鎮2個涉農街道開展了農村低保專項督查,分別隨機抽查一個村(社區),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查看該村(社區)社會救助對象檔案資料,實地走訪該村(社區)所有救助對象和隨機走訪非救助對象家庭,現場反饋存在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限期要求整改落實,同時做到舉一反三,全面提升社會救助工作能力和質量。1-12月份,農村低保動態調整新增852戶1980人、取消790戶1658人。
四、突出亮點
(一)加強基層經辦服務能力。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結合我區實際,按照“公平、公開、公正、擇優、實用”的原則,為每個鄉鎮(街)都配備一名專職低保員,由鄉鎮(街)聘用,經費列入區級財政預算,區民政局統一為其發放基本報酬和購買保險。城區社區都配備一名專職低保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范疇,20xx年為全區303個村(社區)配備民政協理員,有力的提升了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定期召開低保員例會,開展業務培訓,嚴格落實業績考核,激發工作熱情,努力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及時、高效、專業的救助服務。
(二)建立低保督查核查制度。20xx年聯合財政部門出臺《建立城鄉低保新增對象核查制度》,對新增低保對象按照不少于30%的比例進行入戶抽查。同時每年開展一次專項督查,對全區22個鄉鎮(街),分別隨機抽查一個村(社區),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查看該村(社區)社會救助對象檔案資料,實地走訪該村(社區)所有救助對象和隨機走訪非救助對象家庭,現場反饋存在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限期要求整改落實,同時做到舉一反三,全面提升社會救助工作能力和質量。
(三)建立社會救助問責機制。20xx年出臺《最低生活保障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明確了區直相關單位、鄉鎮街、村(居)和低保對象相關職責和責任追究。從制度上進行監督和管理,對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直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按照管理權限和規定程序,視情節給予相應的行政責任追究;需要追究政紀責任的,由監察機關或任免機關依法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應給予黨紀處分的,由黨的紀律檢查機關處理;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加強對社會救助工作監督檢查,嚴肅社會救助政策,為精準扶貧工作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四)探索社會救助誠信制度建設。制定《金安區城鄉低保、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對象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辦法(試行)》,對擁有我區戶籍或在我區行政區域內常住居民在申請或已獲得以上對象進行失信行為的認定、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推進全區社會救助誠信制度建設。
(五)建立關愛幫扶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開發特殊困難群體服務管理系統,真正將特殊困難群體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制定出臺《建立金安區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實施方案》,為全區開展特殊困難群體精準關愛、精準幫扶提供政策保障;開發應用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服務管理系統,初步形成人員信息采集準確完整、更新及時、實時監測的共享平臺。開展服務系統動態監測,實行監測預警,督促幫扶責任人及時走訪探視到位。為評定為三級的特殊困難群體配備一鍵呼叫設備,遭遇突發情況可立即SOS呼叫幫扶責任人。
五、工作成效
(一)困難群眾生活明顯改善。今年7月1日起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提高至630元/人/月,增幅達7.7%,月人均補差水平提高32元,同時實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二)動態管理機制長效運行。全面建立低保對象分類管理制度,對低保家庭實施分類救助,并開展定期核查,低保家庭的人口、收入、財產狀況發生變化后能夠及時做出動態調整,逐步形成了保障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動態管理機制,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三)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積極加強信息宣傳,通過編發民政民生工程宣傳手冊、民政微信公眾號適時發布民生政策、入戶調查開展面對面宣傳,認真開展“送溫暖”慰問和特殊群體關愛幫扶活動,同時做好與其他社會救助政策的銜接工作,進一步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救助資金保障壓力較大。隨著救助對象的不斷增加和救助水平的逐年提升,資金保障壓力日益增大,雖然區級財政克服困難加大了投入,但資金仍面臨巨大壓力。
(二)基層救助經辦力量不足。基層民政工作人少事多,資金量較大,管理對象多,工作任務重。雖設有低保專職人員,但隨著救助制度日益完善,工作重心不斷下移,運行機制不斷規范,基層民政部門工作任務相應的不斷增加,導致民政干部普遍身兼數職,專干不專,直接影響到各項救助工作的開展和落實。
(三)低保對象管理難度大。
一是申請對象收入界定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收入也呈多元化,居民家庭收入核算難度越來越大,許多家庭收入帶有很大的隱密性和復雜性,實際收入難以跟蹤測算,影響核查結果的真實性。
二是“人戶分離”對象核查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居民戶籍所在地與居住地極不統一,給入戶調查、公示公開帶來很大難度。
三是動態管理難。隨著農村低保救助標準逐年攀升,附加值越來越高,低保對象進來容易出去難,爭吃低保的呼聲很高,普遍存在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的思想。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進一步強化部門協同,扎實推進精準識別。切實加強部門協作協同,優化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確保數據精準、對象精準。同時根據脫貧攻堅要求,保證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的對象銜接、制度銜接、標準銜接工作,不斷鞏固工作成果。
二是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積極營造良好氛圍。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采用多種方式和媒介,廣泛宣傳黨和政府有關民政社會救助工作的政策規定,特別是最低生活保障在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引導公眾關注、參與、理解、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營造關心困難群眾、依法依規救助、鼓勵自主脫貧、支持救助工作的良好氛圍。
三是進一步充實基層工作力量,打造過硬救助隊伍。農村低保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很多具體事務都要靠基層來落實,切實加強基層力量刻不容緩。要強化業務知識培訓,通過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對鄉(鎮)、村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切實保障和維護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是進一步強化監督檢查,不斷提升低保管理水平。加強與審計、監察等多部門相互配合,加大督查力度,嚴厲查處低保工作中執行不力、優親厚友等情況,嚴格執行因戶識別、按戶施保,嚴格把關,堅決杜絕“人情保”、“關系保”、“漏保”、“脫保”、養懶漢等不良現象。加大公示舉報力度,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確保低保工作客觀公正、公平公開,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救助,切實維護好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提高群眾滿意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 3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項目資金的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根據中央改善民生決策部署和省民生工程有關要求,以及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安徽省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和安徽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文件精神,對我縣困難人員救助民生工程中的農村低保民生工作績效進行自評,現將自評情況匯報如下:
一、項目投入情況
(一)項目立項
為進一步完善救助政策體系,提高保障改善民生水平,充分發揮農村低保制度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切實維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民生工程中困難人員救助工程。
(二)資金落實
20xx年全年累計發放6146.59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5302萬元,低保價格臨時補貼844.59萬元),其中中央、省級撥付2890.4萬元,縣級配套3256.19萬元。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二、項目過程情況
霍山縣民政局在農村低保項目實施上所做的工作成效顯著,為霍山脫貧攻堅、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一)項目管理方面
在制度建設上,深入貫徹省安徽省民政廳《2020年安徽省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要點》(皖民社救函〔2020〕50號)文件精神,按照“突出治理重點、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實地核查、提升整改實效”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嚴格規范管理。印發了《霍山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嚴格按照本人申請、鄉鎮入戶、民主評議、公開公示,逐級審批,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同時,聯合扶貧部門下發了《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低保與扶貧銜接的條件、內容,落實兜底保障責任。
在能力建設上,持續開展農村低保業務培訓,縣民政部門深入全縣各鎮,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業務交流,提高業務水平。結合民生工程集中宣傳月,進一步廣泛宣傳政策,擴大宣傳范圍,提升群眾政策知曉度。
在信息化建設上,按照省民政廳統一部署,全面使用《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完善基礎數據信息,逐步開展網上“無紙化”審批,運用居民家庭經濟核對平臺,將新申請或正在享受的`低保對象進行數據比對,對收入出現變化不符合低保條件的及時予以核減。
在監督檢查上,根據民政部統一部署,按照省、市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要求,開展了全縣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對所有享受的低保對象全面開展了一次排查,對不符合低保條件的立即予以核減,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及時予以納入,切實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在檔案管理上,結合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對低保對象進一步規范管理、重新建檔,做到了一鄉一柜、一村一盒、一戶一檔,每戶檔案突出調查意見、貧困依據、審批程序、動態管理等具體內容。通過檔案重新建檔,對所有對象進行重新排查認定,堅持誰調查誰簽字,誰審批誰負責,層層壓實責任,夯實工作基礎。
(二)財務管理方面
嚴格農村低保資金使用管理,設立了低保資金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確保了低保金不被截留、擠占和挪用。每月由民政匯總鄉鎮提報實時農村低保數據,從財政專戶撥款至農村局,低保資金每月按時通過惠民財政“一卡通”系統打卡發放,直接發放到每個低保戶賬戶。
三、項目產出情況
目前,全縣共有農村低保對象8809戶12599人,累計發放資金5302萬元,年人均補差347元。其中A類低保對象月人均提高補助至460元,B類360元,C類270元,低保貧困人口5525戶8498人、發放資金3552萬元。根據市政府《關于調整2020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的通知》文件要求,自20xx年7月1日起,我縣調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調整為每人每月630元。通過提升保障標準,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落實社會兜底保障。
四、項目效益情況
(一)加強組織領導
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低保工作,把農村低保工作作為關注民生、順應民意、維護穩定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責任目標管理,多次召開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低保工作。為扎實做好2020年度民政民生工程,縣民政局成立了民生工作領導組,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專人負責,保證了低保工作正常開展和有序運行。
(二)強化扶貧銜接
縣民政、扶貧部門聯合制定下發了《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文件要求一是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對象認定方法,三是進一步加強與相關扶貧政策的銜接,確保了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扶盡扶。
(三)廣泛宣傳政策
全縣就農村低保工作相關政策、法規、條例、辦法編制成冊、每年印制萬份宣傳單、張貼宣傳條幅,縣民政局社會救助股通過深入鄉鎮,開展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業務培訓等,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業務交流。同時,結合全縣農村低保專項治理行動,對在冊低保對象和新申請低保對象,逐村逐戶走訪到位,家庭情況調查到位,低保政策宣傳到位,切切實實讓低保政策扎根群眾心坎。
(四)嚴格監督檢查
縣民政、扶貧等部門聯合召開了全縣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各鄉鎮要加大對農村低保的監督檢查力度,要切實履職盡責,規范低保程序,強化公開公示。結合市委巡察、群眾來訪,下發了《關于切實加強城鄉低保動態管理的通知》文件,對全縣16個鄉鎮開展了專項檢查,同時隨機檢查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工作,確保問題得到整改,檢查取得實效。
五、績效評價
投入20分,過程30分,過程32分,產出25分,效果23分,合計99分。
失分原因:我局今年進一步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工作,20xx年12月農村低保13122人,通過精準識別、動態管理截至12月份享有農村低保12599人,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但由于核減人數較多,社會滿意度略有下降。
下一步我局將進一步加大民政民生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知曉率,從而提升社會公眾滿意度、幸福感。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 4
按照上級要求,對照20xx年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工程績效評價指標,對我縣20xx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工程工作進行了認真的自評,現將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我點評
20xx年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工程工作自我點評100分。
二、項目實施情況
20xx年我縣繼續落實低保城鄉統籌,7月縣政府印發《關于調整我縣20xx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對象等保障標準的通知》,我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670元/月/人,從7月起落實提標標準并打卡落實到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分類施保、動態管理長效工作機制,對低保對象分類實行定期審核和不定期檢查,掌握其家庭成員及經濟收入變化情況,按月實行動態管理。截至20xx年12月底,在冊農村低保對象2821戶3760人,累計下撥農村低保保障資金2103.14萬元,年月人均補差451.95元。20xx年度新增農村低保128人,退出404人,補差標準調增(減)68人次。
三、工作做法
(一)完善各項制度建設,打造救助新格局。
一是健全低保制度,20xx年5月聯合縣財政局下發《績溪縣20xx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文件,為精準施保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二是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績溪縣低收入人口認定及救助暫行辦法>的通知》,建立涵蓋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及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支出型困難家庭在內的城市低收入人口276戶373人,農村低收入人口3588戶4707人數據庫,已與安徽省(宣城市)社會救助大數據平臺系統對接,實現對低收入人口的信息匯聚、監測預警、精準救助。
三是出臺《績溪縣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委托下放工作實施方案》,20xx年9月起我縣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已全部委托下放至鄉鎮人民政府。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高社會救助服務效率和效能。
四是出臺《績溪縣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施方案》,以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創新社會救助體制機制為重點,打造分層分類、統籌銜接、政社互補、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社會救助新格局。
(二)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工作。
一是方案落實到位,印發《全縣民政系統養老服務和社會救助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提示單》《全縣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任務,明確落實舉措和完成時限。
二是開展專項督查,下發《關于開展民政民生重點工作督查的通知》,結合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行動,聯合縣財政局到各鄉鎮開展專項督查,重點查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資金使用情況及社會救助突出問題。針對問題及時通報,督促鄉鎮整改落實,確保工作有序推進。
三是開展低保年度復核動態管理。4月啟動在冊低保對象家庭經濟狀況全面復核工作,對復核出現預警信息的低保對象開展入戶核實,經核實不再符合條件的按程序退出。20xx年不符合條件低保對象清退173戶277人。
四是開展低保等社會救助資金臺賬審查。對在冊城鄉低保資金發放臺賬進行梳理排查,發現農村低保賬戶與低保對象姓名不一致562戶,發現城市低保賬戶與低保對象姓名不一致20戶,及時開展復核糾正,對存有其他特殊情況的注明原因。
五是聘請第三方入戶抽查復核預警人員。委托經典公司進行第三方評估核查,共核查未納入低保的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脫貧不穩定戶、重殘困難戶、重病困難戶、低保邊緣戶、在冊城鄉低保對象復核預警人員總計726戶。對抽查結果進行篩選核實,對核查后的城鄉低保對象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三)鞏固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是開展鞏固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回頭看”。印發《關于開展鞏固社會救助兜底圖片成果“回頭看”的.通知》,加強監測預警,精準摸排核查。對脫貧人口中的重病重殘人員、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中未納入低保的對象,按月建立摸排比對摸排臺賬,并及時反饋縣鄉村振興局與各鄉鎮,確保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及時納入低保保障范圍。8月聯合鄉鎮振興局、財政局下發《績溪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在保持農村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創新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xx年12月底,全縣在冊農村低保對象中已脫貧人口1767人,累計發放資金1012.21萬元;在冊城市低保對象已脫貧人口9人,累計發放資金7.16萬元。保持過渡期內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對于通過扶貧支持收入增長高于低保標準的已脫貧人口,給予一定期限的漸退期,確保穩定脫貧,建立漸退幫扶臺賬63戶,截至目前已退出51戶。
二是充分發揮困難群眾協調機制的作用,與相關部門有效銜接。6月會同鄉村振興局印發了《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加強與鄉村振興、殘聯、醫保、公安、人社、應急、教體等部門信息對接。開展重殘、重病、死亡與戶口外遷人口、領取社保金與失業人員、轉移安置、完善修繕、異地重建、困難學生等人員信息比對,建立預警臺賬,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對象及時按程序納入低保范圍,不符合低保條件的及時清退,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20xx年符合低保條件的新增城鄉低保中因重病納入50人,因重殘納入37人。因家庭條件好轉,不再符合低保條件清退173戶277人。
三是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救急解難作用,加強臨時救助與低保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對暫不符合低保條件,家庭又存在一定困難的,通過臨時救助解決其家庭困難。20xx年度低保轉介臨時救助6人2.24萬元,救急難救助6戶1.34萬元;已脫貧人口中因就醫、意外事故等突發事件等造成家庭困難的共救助25戶6.2732萬元。
(四)加強能力建設,保障工作開展。
一是建立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出臺《關于全面建立村(居)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的通知》,加強基層社會救助服務工作,完善基層社會救助工作體系,保障每個村(居)至少設立一名社會救助協理員;
二是及時公布救助熱線。在績溪縣政府的網站上公布縣級救助熱線及通訊地址,在鄉鎮政務公開欄長期公示鄉鎮級救助熱線,保障困難群體尋求有線、救助有門。縣局不定期電話檢查各鄉鎮救助熱線接聽情況,確保熱線有效暢通率100%;
三是逐步完善面向公眾的信息查詢機制,落實低保長期公示制度,及時將低保對象名單、每月資金發放情況及低保備案對象在縣、鄉、村三級長期公示,確保公眾及時查詢相關信息;
四是積極加強信息宣傳,通過編制發放《20xx民政民生宣傳冊頁》、“績溪民政”微信公眾號開設民政民生工程專欄、入戶調查開展面對面宣傳、人流聚集廣場集中宣傳等形式,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知曉度、滿意度。
四、主要亮點做法
(一)開展“情滿江淮、共享小康”社會救助品牌創建活動。
一是及時下發工作方案。我局及時印發《績溪縣社會救助品牌創建活動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細化實施項目、分解實施步驟,確保社會救助品牌創建落地落實;
二是項目積極推進。依托縣禾康養老機構開展城鄉困難老年人關懷關愛服務,主要是對全縣城鄉散居特困供養人員、城鄉低保對象中70周歲以上老人、特困供養中失能、半失能人員等1313名困難老人提供老年人專用手機一部,并開展每周提供不少于一次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20xx年走訪慰問低保、特困人員等特殊困難群眾5.7萬人次,支出資金190.2萬元;
三是在縣慈善協會賬戶下設立獨立核算的扶貧愛心基金,組織開展捐贈活動,全縣干部職工、各類生產和經營性企業和個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贈3000余人240萬元,用于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貧困戶和邊緣戶幫扶,共救助61戶204人,支出資金33.1萬元;四是發起“慈善圓夢困難老人兒童微心愿”活動,在深入開展困難老人兒童走訪活動前提下,針對不同困難群體的實際征集“微心愿”,發布有關慈善和志愿服務項目,主動對接愛心企業和個人,幫助實現困難老人和兒童“微心愿”37條。
(二)推進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出臺《績溪縣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委托下放工作實施方案》,經縣人民政府授權,自20xx年9月起,縣民政局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事項的審核確認權限委托下放到鄉鎮實施。將社會救助事項審核確認權限委托下放到鄉鎮是全面推進社會救助審核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強化了縣民政局監管職能,規范社會救助動態管理和監督運行程序,實現社會救助審核審批權限和監督管理職能的合理有效分離。進一步簡化環節、精簡材料,提高服務效率,增強救助精準度,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快捷優質的服務。
(三)加強監督檢查,促進保障公平。
一是多途徑開展核查工作,依托核對平臺、每月入戶抽查和聘請第三方的形式,定期核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狀況、收入狀況、財產狀況,做到救助精準;
二是組織專項檢查和督查。赴鄉鎮開展民政民生重點工工作督查,通過查看檔案資料、隨機入戶抽查服務對象、現場查看對象名單與資金發放公示、備案對象公示等方式,確保農村低保資金發放及時到位,保證民政民生工程工作不走過場,扎實、有效、深入推進;
三是聘請第三方,抽查在冊低保中年度復核出現預警的對象、邊緣易致貧戶及貧困戶中重病重殘未納入低保對象合計500戶,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五、取得成效
(一)資金到位率、到位及時率100%。資金到位率100%。20xx年農村低保計劃投入資金2103.14萬元,資金已全部到位。低保金按月及時發放,通過農戶一卡通或社保卡打卡到戶,
(二)各項保障到位。
一是加強低保對象動態管理。每月及時動態調整,將符合低保條件的對象按程序納入,清退不符合低保條件對象,并及時進行補差標準調整。20xx年我縣農村低保新增128人,退出404人,補差標準調增(減)68人次;
二是有效開展臨時救助工作。共下撥3批小額臨時救助備用金27.95萬元,20xx年共臨時救助134戶次37.70萬元,其中發放小額臨時救助93戶次17.5675萬元;
三是農村低保補差水平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截至12月底,我縣20xx年農村低保年人均月補差451.95元,占農村低保標準670元67.46%,相比20xx年年人均月補差增加11.3%。
(三)民政脫貧攻堅兜底保障與鄉村振興銜接效果明顯。
一是比對臺賬建立清晰,20xx年12月,在冊農村低保對象3760人,其中脫貧人口1767人。20xx年新增農村低保對象128人,其中脫貧人口13人;
二是持續開展摸排監測救助工作,20xx年排查邊緣易致貧戶未納入低保140人、脫貧不穩定戶未納入低保3人、突發嚴重困難戶未納入低保13人,各鄉鎮均建立了排查臺賬。因家庭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新納入農村低保的突發嚴重困難戶1人;
三是建立漸退臺賬,截至目前建立貧困人口漸退幫扶臺賬63戶(其中主動退出51戶);
四是建立社會救助對象家庭經濟狀況預警臺賬,完成在冊農村低保年度復核2928戶,其中有預警信息1139戶,并建立復核預警臺賬,經復核清退147戶225人。
(四)政策宣傳到位,民政對象滿意度提高。
以縣為單位,通過民意調查,社會公眾和低保對象對低保工作的滿意程度達到100%;低保對象滿意率達到100%;社會公眾對低保政策的了解程度,知曉率達到100%。
六、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民政隊伍建設。
一是要確保鄉鎮民政工作人員相對穩定,有序流動,采取增加公益性崗位、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鄉鎮民政所人手不足的問題;
二是要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建設,要加強人員培訓,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二)加大低收入人口動態檢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力度。建立健全涵蓋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及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支出型困難家庭在內的城市低收入人口,加強低收入人口信息數據動態管理,確保數據調整及時有效。充分利用安徽省(宣城市)社會救助大數據平臺,實現對低收入人口的信息匯聚、監測預警、精準救助。
(三)進一步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廣泛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宣傳單、宣傳車、新媒體等多種方式開展社保兜底政策的宣傳,讓社會各界理解、支持和監督民政民生工程工作。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點績效評價報告09-02
重點績效評價報告07-25
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請書(精選5篇)10-05
重點績效評價整改報告(精選17篇)10-24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請書范文12-06
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報告(精選24篇)06-25
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報告范文(精選18篇)07-10
優勢特色產業項目重點績效評價報告10-24